23
8

如何在.NET Core3.1使用log4net

0
归档:2022年8月分类:C#和.NET

1、添加log4net程序集

通过nuget添加,可以直接在程序集引用里搜索nuget包安装,也可以通过命令行安装,这里使用命令行:PM> Install-Package log4net

2、添加log4net.config配置文件

创建一个log4net.config文件,保存在项目的根目录:

<log4net>
  <root>
    <level value="ALL" />
    <appender-ref ref="console" />
    <appender-ref ref="file" />
  </root>

  <!--File Appender-->
  <appender name="file" type="log4net.Appender.RollingFileAppender">
    <file value="main.log" />
    <appendToFile value="true" />
    <rollingStyle value="Size" />
    <maxSizeRollBackups value="5" />
    <maximumFileSize value="25MB" />
    <staticLogFileName value="true" />
    <layout type="log4net.Layout.PatternLayout">
      <conversionPattern value="%date [%thread] %level %logger - %message%newline" />
    </layout>
  </appender>

  <!--Console appender-->
  <appender name="console" type="log4net.Appender.ManagedColoredConsoleAppender">
    <mapping>
      <level value="INFO" />
      <forecolor value="Green" />
    </mapping>
    <mapping>
      <level value="WARN" />
      <forecolor value="Yellow" />
    </mapping>
    <mapping>
      <level value="ERROR" />
      <forecolor value="Red" />
    </mapping>
    <mapping>
      <level value="DEBUG" />
      <forecolor value="Blue" />
    </mapping>
    <layout type="log4net.Layout.PatternLayout">
      <conversionpattern value="%date [%thread] %-5level - %message%newline" />
    </layout>
  </appender>
</log4net>

3、加载log4net的配置的并创建相关实例

这里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最简单,这种情况适用于控制台应用程序,简单明了,直接用加载到程序集中:

using log4net;
using log4net.Config;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IO;
using System.Reflection;

namespace NetCore3Log4Net.Tutorial.ConsoleApp
{
    class Program
    {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ILog log = LogManager.GetLogger(MethodBase.GetCurrentMethod().DeclaringType);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加载配置的 configuration
            var logRepository = LogManager.GetRepository(Assembly.GetEntryAssembly());
            XmlConfigurator.Configure(logRepository, new FileInfo("log4net.config"));

            Console.WriteLine("Hello world!");

            // 打印日志
            log.Info("Hello logging world!");
            log.Error("Error!");
            log.Warn("Warn!");

            Console.ReadLine();
        }
    }
}

第二种办法是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加载log4net,这种方法适合用在MVC网站项目中使用,首先要注册Log4Net服务:

public static IHostBuilder CreateHostBuilder(string[] args) =>
    Host.CreateDefaultBuilder(args)
        .UseServiceProviderFactory(new AutofacServiceProviderFactory())
        .ConfigureWebHostDefaults(webBuilder =>
        {
            webBuilder.UseStartup()

            .ConfigureLogging((hostingContext, builder) =>
            {
                //该方法需要引入Microsoft.Extensions.Logging名称空间
                builder.AddFilter("System", LogLevel.Error); //过滤掉系统默认的一些日志
                builder.AddFilter("Microsoft", LogLevel.Error);//过滤掉系统默认的一些日志

                //添加Log4Net
                var path = Path.Combine(Directory.GetCurrentDirectory(), "Log4net.config");
                //不带参数:表示log4net.config的配置文件就在应用程序根目录下,也可以指定配置文件的路径
                //需要添加nuget包:Microsoft.Extensions.Logging.Log4Net.AspNetCore
                builder.AddLog4Net(path);
            });
        });

其次,要在Startup.cs中注入Log4Net

// 注意在CreateDefaultBuilder中,添加Autofac服务工厂
/// 
/// 自定义容器服务注册
/// 
/// 
public void ConfigureContainer(ContainerBuilder builder)
{
    // 业务逻辑层 所在程序集命名空间
    Assembly service = Assembly.Load("WebAPI.Services");
    // 接口层 所在程序集命名空间
    Assembly repository = Assembly.Load("WebAPI.IService");
    // 自动注入
    builder.RegisterAssemblyTypes(service, repository).Where(t => t.Name.EndsWith("Service")).AsImplementedInterfaces();

    // 注入Log4Net
    builder.RegisterType().As().SingleInstance();
}
15
8

亲子沟通提示:重视亲子沟通

0
归档:2022年8月分类:点滴生活

一、耐心、认真地去“听”你的孩子讲话

有时当妈妈一边炒菜一边盛饭时,孩子在想跟妈妈说些什么时,妈妈有时是不经心地听着,有时会打断她,反而请她帮忙摆桌吃饭,但从未停下来,专心去“听”她想说的话,除非她说的话,真是什么天大的好消息(不过,这种机率低于百分之一)。

这里不是教您一定要停下手边所做的,但你可给孩子一个“确定”的时间,比如:“好,等我把饭菜摆好。”或是“再给我一分钟。"当然,最好是立即去“听”孩子要说的。

因为,你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他们后,他们便会慢慢地失去了"告诉你”的兴趣。另外,在“听”时,最好做目光接触,要孩子知道你是直的愿意听。很多时候,孩子不过想说你觉得不太要紧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却是重要的。如果你没有经常拒绝他们,当他们真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地来找你谈了。

二、有些话不能说,以免伤害到孩子的感情

家长不要说一些孩子最不想听的话,即使在盛怒的时候,也要思考话语的轻重,以免伤害孩子的感情。

另外,孩子的世界与想法是和大人们不同的,当孩子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如果取笑孩子,或者有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也会伤害孩子,这样孩子以后也就不再愿意跟你谈了。

三、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多与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以往的经历,让孩子走进自己,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期待和需求。

当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担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担忧的心理负担,但有时不妨主动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对事情的看法,孩子当然也就比较容易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了。

四、重视沟通的方法,别问一些太空洞的问题

譬如“今天如何?”“学校好吗?”也别常用,“为什么?”因为孩子会不自觉地想保护自己。以询问孩子一些有趣的、愉快的事情作为聊天的开场白。愉快的开始,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促进亲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兴趣,了解现在孩子与同龄人中流行的东西,包括儿歌、动画片,故事书等,与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进行积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他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

五、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条理性较差,因此孩子有时不能清晰表达自己。家长要耐心等孩子把话说完,把“零散”的东西拼凑起来,准确理解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大部分时间,孩子只是想从他信任的成人中,确定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所以,家长可在了解情况后,做个回答或支持。

08
7

ABP框架能力清单

0
归档:2022年7月分类:C#和.NET

ABP框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架构用于构建企业级软件解决方案,它遵循了.NET和ASP.NETCore平台之上的最佳实践。它内置了基础架构、生产级别的模块、主题、工具、指南和文档,并尽可能地自动化开发细节和解法我们的重复性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节中,我将从架构层面介绍ABP是如何完成所有这些工作。

ABP架构

ABP是一个特殊的架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有个性化的框架。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没有个性的框架,什么是有个性的框架。

正如我在搭建架构部分所述,为搭建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决策工作;比如系统架构、开发模型、技术、模式、工具和库。

没有个性的框架,例如ASP.NETCore,这些决定大多由您决定。例如,您可以通过将UI层与数据访问层分离来创建分层解决方案,或者您可以通过直接从UI页面/视图访问数据库来创建单层解决方案。您可以使用任何库,只要它与ASP.NETCore兼容,并且您可以应用任何架构模式。无个性使ASP.NETCore在不同的场景中变得灵活和可用。但是,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做决策。

我并不是说ASP.NETCore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想法。假定您正在构建基于HTTP规范的Web应用程序或API。它清楚地定义了应该如何开发UI和API层。它还提供了一些低级的基础设施组件,例如依赖项注入、缓存和日志记录。但是,它并没有说明您的业务代码是应该要如何组建,应该使用哪些架构模式。

换句话说,ABP框架是一个有个性倾向的框架。它相信软件开发方法本质上可以更好,因此可以引导开发人员在解决方案中使用更佳的架构、模式、工具和库。
尽管ABP框架足够灵活,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和库来改变您的架构决策,但当您遵循它的实践原则时,您将获得最大的价值。请别担心,因为它为通用架构提供了良好的、行业认可的解决方案。他的架构规则将节省您的时间,提高您的生产力,并使您专注于您的业务代码而不是基础设施问题。

在接下来,我将介绍ABP所支持的四种基本架构。

领域驱动设计

ABP的主要目标是根据整洁代码原则提供一个模型来构建易维护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个基于DDD模式和实践的分层架构。它提供了一个分层的启动模板、基础架构以及架构应用指南。

由于ABP是一个软件框架,它专注于DDD的技术实现。本书的第3部分,实现领域驱动设计,解释了使用ABP框架构建基于DDD的最佳实践。

模块化

在软件开发中,模块化是一种拆分系统成独立模块的技术。最终目标是降低复杂性,提高可重用性,使不同的团队能够在不相互影响的情况下能并行处理不同的功能集。

ABP构建模块化有两个主要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模块隔离。尽管ASP.NETCore有一些特性(例如Razor组件库)来支持模块化。但是,它仍然非常有限,因为它是一个底层通用的框架,并且仅对UI和API部分支持。另一方面,ABP框架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模型和基础设施来构建完全隔离的、可重用的应用模块及数据库、领域、应用和UI层。

第二个挑战是模块之间如何通信,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应用程序。ABP为模块化系统提供常见的模型,例如在模块之间共享数据库,在模块之间通过事件或API进行通信,以及模块安装。

ABP提供了许多可在任何应用程序中使用的预构建模块。包括身份验证模块,它提供用户、角色和权限管理,同时也提供登录和注册页面。他们基本上都是可重用和自定义的。此外,ABP提供了模块启动模板,帮助您构建可重用的应用程序。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可以在[第15章]使用模块化中详细介绍。

模块化非常适合管理复杂的大型单体系统。但是,ABP也可以帮助您创建微服务解决方案。

微服务

微服务和分布式架构是构建可扩展系统的公认方法。它允许不同的团队开发不同的服务并独立地对服务进行单独部署和扩展。

但是,构建微服务系统在团队开发、部署、微服务间通信、数据一致性、监控等方面存在一些重要挑战。

微服务系统是一种将不同的学科、方法、技术和工具结合在一起来解决独特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个微服务系统都有其要求和限制。每个团队都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

ABP框架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与微服务兼容。它在具有事务支持的微服务之间提供了一个用于异步通信的分布式事件总线。它还提供C#客户端代理来轻松调用远程服务的RESTAPI。

所有预构建的ABP应用模块都经过设计,以便您可以将它们转换为微服务。ABP也提供了详细指南来解释如何创建微服务兼容模块。这样,您可以从模块化单体开始,然后将其转换为微服务解决方案。

ABP团队准备了一个使用ABP框架构建的开源微服务参考方案。它演示了如何使用API网关、微服务间通信、分布式事件、分布式缓存、多个数据库提供程序和多个UI应用程序。它还包括在容器上运行解决方案的Kubernetes和Helm配置。详情参阅。

SaaS/多租户

软件即服务(Saa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架构模式。以下是多租户系统的典型特征:

在租户之间共享硬件和软件资源。每个租户都有用户、角色和权限。在租户之间隔离数据库、缓存和其他资源。可以启用/禁用每个租户的应用功能。可以为每个租户自定义应用配置。

ABP框架涵盖了所有这些要求甚至更多。它可以帮助您优雅地构建多租户系统,而您几乎感受不到多租户的存在。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介绍了四种ABP基本架构模式。此外,ABP还提供了启动模板来轻松创建新的解决方案。

启动模板

使用ASP.NETCore自带的模板创建新解决方案时,只能获得单个项目,没有分层和依赖关系。您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来设置解决方案架构,包括安装工具和做配置基本。

ABP框架提供了一个架构完善、分层清晰、预配置和生产就绪的启动解决方案模板。以下截图显示了当您运行ABP框架创建的启动模板时的初始UI:

下面谈谈这个启动模板:解决方案已经做好逻辑分层。一些预构建模块,例如Account和Identity模块。已经实现了基本的登录、注册、用户和角色管理以及其他一些标准功能。预先配置好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项目。一些管理数据库迁移以及使用HTTPAPI实用工具。

ABP的启动模板带有UI框架和数据库提供者的多个选项。你可以从Angular、Blazor或MVC(RazorPages)选择一个作为UI框架,或者使用EntityFrameworkCore或MongoDB作为数据库提供者。

ABP基础设施

ABP基于您已经了熟悉的工具和库。它没有引入新的对象关系映射器(ORM),而是使用EntityFrameworkCore。同样,它使用Serilog、AutoMapper、IdentityServer和Bootstrap,而不是自己创建类似的功能。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集成了这些工具,并实现了常见的业务应用需求。

ABP框架按照约定简化了异常处理、验证、授权、缓存、审计日志和数据库事务管理,并允许您在需要时进行精细控制。

ABP与IdentityServer很好地集成,基于cookie和令牌的身份验证以及单点登录。它还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基于权限的授权系统来帮助您控制应用的权限。

同时也提供了后台作业、BLOB存储、文本模板、审计日志和本地化等常见组件。

在UI部分,ABP提供了完整的UI主题系统,帮助您开发无主题的模块化应用,并轻松为应用程序安装主题。它还在UI方面提供了大量功能和帮助程序,以消除重复代码。

社区

当您在公司中搭建解决方案架构时,除了开发人员没有人会去研究它。然而,ABP拥有一个庞大而活跃的社区。他们使用相同的架构和基础设施,应用类似的最佳实践,并以类似的方式开发他们的应用程序。当您遇到基础架构问题或想要获得解决业务问题的想法或建议时,这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ABP开发人员正在应用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因此在另一个解决方案中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代码。

ABP框架自2016年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截至2021年底,它在GitHub上拥有7,000多颗星、220多位贡献者、22,000多个提交、5,700个已关闭问题,以及在NuGet上超过4,000,000次下载,超过110多个专业和次要版本。我的意思是,它是一个成熟的、被接受的、值得信赖的开源项目。

来自ABP核心团队和社区的贡献者,有着不断持续输出的文章,视频教程和ABP社区网站可供大家学习。

28
6

这段时间开始阅读.NET Core内部技术的书籍,发现了很多之前忽视的技术,果然还是得通过阅读,才可以加深对技术的理解。今天了解到了ASP.NET Core应用程序配合web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Web服务器(如IIS)通过一个配置的端口与完全解耦的可执行文件通信,并将传入的请求转发给控制台应用程序。这个控制台应用程序由一个必要的HTTP模块从US进程空间生成,该HTTP模块使IIS能够支持ASP.NETCore。要将ASP.NETCore应用程序托管到其他Web服务器(如Apache或NGINX)上,必须有类似的扩展模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给出的ASP.NETCore架构与最初的架构(即2003年将ASP.NET1.x与IIS连接起来的架构)有类似之处。当时ASP.NET有自己的工作进程,通过命名管道与IIS通信。后来,ASP.NET工作进程的任务被内置的IIS工作进程(w3wp.exe)接过,从而有了应用程序池的概念。在ASP.NETCore中,两个独立的、无关的、完全解耦的可执行文件进行通信,但是ASP.NET可执行文件并不是一个多租户工作进程,而只是托管一个基本的异步服务器来处理传入请求的应用程序的一个实例。

21
6

装并运行升级助手
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以下命令安装升级助手工具:

dotnet tool install -g --add-source 'https://api.nuget.org/v3/index.json' --ignore-failed-sources upgrade-assistant

现在,你已准备好在解决方案或项目上运行该工具。让我们先分析项目的包依赖项。

导航到包含项目或解决方案的目录,并运行以下命令:

upgrade-assistant analyze

将此页命令上的 更改为解决方案或项目文件的路径和名称。

上一个命令将生成 SARIF 格式的报告,该报告基于 JSON 格式,可使用以下查看器查看:

任何文本编辑器。
VS extension for SARIF Viewer for a richer experience.

分析项目依赖项后,运行以下命令以开始升级项目:

upgrade-assistant upgrade

该工具还支持其他选项。有关完整的工具使用情况信息,请参阅 GitHub 上的 升级助手自述文件。

15
6

最近读完叶礼庭的《伯林传》,进一步理解了伯林的很多思想,伯林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也是自由主义大师,他提倡的保护消极自由才是自由主义者的核心本质,任何一位要叙述自由都离不开他。

“20世纪的思想家中,以赛亚·伯林可以说是既无做大师的抱负,也自认没有下过大师的苦功,却在有生之年成为当之无愧大师的人。对那些寻求以思想改变世界的思想家来说,伯林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

“在强调自由高于平等、个性高于群体的冷战式自由主义转向中,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一种时代精神;他是当代多元主义,特别是从价值多元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的最有力倡导者,而这种多元主义已经成为晚近实践哲学的纲领。”

“伯林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在于审视为什么独创性的、书斋式的哲学或社会思想,用于改造人类现实时,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用大观念的社会历史后果来检视大观念,暴露出大观念的残酷本性,揭示人的一种现代境遇,在这方面,伯林是无与伦比的。”

这几天又把《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大概看了一遍,做如下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是伯林的一次演讲,通篇核心的思想是:要把自由拆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要保护消极自由,因为消极自由是自由主义者的真正政治内核;要警惕积极自由,因为积极自由是亦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现代极权的根源。

一个社会,除非至少遵循由下列两个互有关连的原则,否则,绝对无法获得自由,这两个原则是:第一,惟有“权利”(rights)能成为绝对的东西,除了权利以外,任何“权力”(power)都不能被视为绝对;惟有如此,所有的人才能具有绝对的权利,去拒绝从事非人的行为,而不论他们是被什么权利所统治。第二,人类在某些界限以内,是不容侵犯的,这些界限不是人为划定的,这些界限之形成,是因为它们所包含的规则,长久以来,就广为众人所接受,而人们也认为:要做一个“正常人”,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同时,人们认为如果违犯这些规则,就是不人道、或不正常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而言,如果我们认为它们可以由某个法庭、或统治团体,用某种正式的程序,予以废止,是荒谬的想法。当我说某一个人是个“正常人”的时候,我所指的意思中,也包含了“他不可能破坏以上这些规则,而丝毫不感到嫌恶、或不安”。

导论

社会与政治理论的研究,本就发源于人类意见之分歧,而且因为意见分歧,相关的研究才会不断滋生繁茂。有人可能会以下面这个理由,来质疑我的说法:即使在一个由圣徒般的无政府主义者组成、对终极目的不可能有冲突看法的社会里,政治问题,诸如宪法或立法的问题,也仍然会出现。但是,这项反对意见的理由是错误的。人们对于“目的”的看法,一旦趋于一致,剩下来的,就是“手段”的问题,而手段问题只是技术性(technical)的问题,不是政治性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些问题可以由专家或机器来解决,就像是工程师或医生之间的争论一样。这就是何以若有人信仰某种巨大无比、旋乾转坤的现象,例如“理性的最后胜利”、或“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等,便也必然相信一切政治或道德问题,都可以转变为技术上的问题。圣西蒙的名言:“用‘管理事情’来代替‘治理人们’”,以及马克思预言:国家的凋萎,就是真正人类历史的开始,所指的都是这个意思。

有人认为,这种有关社会和谐的完美状态之类的玄想,只是一种无聊的幻想,于是称之为“乌托邦式”的看法。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

相当危险,因为如果应该注意观念的人,也就是说,训练有素、能对观念作批判性思考的人,忽视观念的话,观念有时候就会形成一股不受拘制的动力,对广大人群产生无可抗拒的影响力,这些力量会变得极为暴烈,不是理性批判所能左右。

一百多年以前,德国诗人海涅(Heine)就曾经警告法国人,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一位教授在他宁静的书房里孕育出来的哲学观念,可能毁灭一个文明。海涅认为康德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 Pure Reason),是一把处决了欧洲“自然神论”的宝剑;卢梭的著作在罗伯斯庇尔的手中,变成一种沾满血渍的武器,摧毁了欧洲的旧体制。

政治言论、观念和行为的背后,都有某些使人产生不同意见问题,为其背景。我们若不去了解这些背景,就无法了解这些政治言论、观念或行为。因此,除非我们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重要问题,我们可能就无法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活动。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公开战争,这两种思想体系为古老的政治中心问题,即:服从与强制问题,提出了互相冲突的不同答案。这些政治中心问题大抵是:“我(或任何人)为什么要服从别人?”“我为什么不能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我必须服从吗?”“如果我不服从?我会不会受到强制?谁来强制?强制到什么程度?用什么名义强制?为什么?”

关于强制力的许可限度,这个问题,当今世界人们持有互相对立的看法,每一种看法都有很多信服者。因此,在我看来,这问题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值得加以检讨。

一、两组不同的问题(主要探讨消极自由)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个道德家都颂扬自由。正如“幸福”、“善良”、“自然”、“实相”一样,“自由”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模糊,所以,几乎能够容纳绝大部分的解释。我并不想去探讨这个变幻莫测的字眼的起源,也不打算去研究思想史家为它所提出来的两百多种意涵。我所要探讨的,只是这个名词在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但却是最重要的两个意义,各自背后都包含了许多历史事件。同时,我敢说未来也有许多历史事件,将会与这两种意义下的“自由”,发生关连。

我将和前此许多人一样,把我所要探讨的第一种“自由”(freedomor liberty,我用这两个词眼来表示同一种意思)的政治意义,称为“消极的”(negative)自由;这种“消极的自由”,和针对以下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答有关,亦即:“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

第二种意义的自由,我称之为“积极的”(Positive)自由,则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可能有重叠之处,但却显然是不同的问题。

1、“消极”自由的概念

正常的说法是,在没有其他人或群体干涉我的行动程度之内,我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下,政治自由只是指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我本来是可以去做某些事情的,但是别人却防止我去做——这个限度以内,我是不自由的。我是否受到压迫,其判别的准则是:别人是否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使我的希望不得实现。在此一意义下,若我是自由的,意思就是我不受别人干涉。不受别人干涉的范围愈大,我所享有的自由也愈广。英国古典政治哲学家在使用“自由”这个字的时候,他们所指的,也就是上述这个意思。

自由的范围可能有多大、应该有多大,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他们认为不能漫无限制,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漫无界限地干涉彼此的行为;这种“自然的”(natural)自由,也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在这种混乱中,要不是人类的最低限度之需求,无法获得满足,就是弱者的自由,会被强者所剥夺。这些思想家认为:人类自由行动的范围,必须由法律施以限制。但是,他们同样又认为,尤其是英国的洛克与穆勒、以及法国的康斯坦和托克维尔等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侵犯的最小范围,如果这些范围被逾越,个人将会发觉自己处身的范围,狭窄到自己的天赋能力甚至无法作最起码的发挥,而惟有这些天赋得到最起码的发挥,他才可能追求、甚至才能“构想”,人类认为是善的、对的、神圣的目的。

2、自由主义者的良心问题

我认为,西方自由主义者之所以会感到良心不安,并非由于他们相信人类追求的自由,随其社会或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分别,而是由于他们相信少数人之所以拥有自由,是因为他们剥削了大多数没有自由的人、或至少是对大多数人缺乏自由的事实视若无睹,而得来的。

但是,我们如果仅以这种说法,把用语搅混的话,却得不到什么好处。为了要避免显著的不公平、或者到处可见的悲苦情况,我随时愿意牺牲我的一部分自由、或全部自由;我可以情愿而自由地这么做:然而,为了正义、平等、或同胞爱,我牺牲的是自由。在某种情况下,我如果不做这样的牺牲,我的内心将会充满、而且理当充满罪恶感。

但是,一种牺牲不会增长被牺牲的东西,无论哪种牺牲,在道德上有多大需要或补偿,都是如此。一件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不是平等、公平、正义,不是文化,也不是人类的幸福、或平静的良心。如果我自己、或我的阶级、或我的国家的自由,是建立在许多人的不幸上面,则促成此事的体制就是不公正、不道德的。

但是,如果我为了减少不平等的耻辱,因而去削减、或者丧失我的自由,却又没有能借此具体地增益别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所发生的是自由的“绝对丧失”(abso1uteloss)。这虽可以由正义、或幸福、或和平的收获来补偿,但是丧失的却毕竟是丧失了;如果我们硬要说:我虽然失去我个人的、“自由主义式”的自由,但是别种形式的自由,即“社会自由”或“经济自由”,却增加了,则这样的说法,不啻是混淆价值。

3、限制自由的最低界限

不过,为了使某些人获得自由,有时候其他人的自由,必须削减,这一点仍然没错。问题是:在什么原则下,我们才能如此削减某些人的自由?如果自由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价值,那么,我们将找不到任何这样的原则。

无论如何,在实际上,这些互相冲突的规则或原则中,有些必须让步:这种让步并不一定都基于某些可以明确陈述的道理,更不是都能概化成规则、或普遍的公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必须找到一个实际的妥协办法。

对人性抱持乐观态度,并且相信人类利益能彼此和谐的哲学家,诸如洛克或亚当斯密,以及某种心情下的穆勒,他们相信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与为个人保留一个不容国家、或其他权威任加干涉的广大私生活范围,是可以相容的。

霍布斯,以及其他一些和他持相同看法的人,特别是一些保守、反动的思想家,则主张:为了避免人类的互相残杀,因而使社会生活变成一处丛林或荒野,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更高一等的安全防卫,使人类能够各安其位;基于这个缘故,霍布士主张加强中央控制的范围,减少个人自由的范围。

无论如何,以上这二派,都一致认为:人类生活的某些部分必须独立,不受社会控制。若是侵犯到了那个保留区,则不管该保留区多么褊狭,都将构成专制。自由与隐私权最雄辩的维护者康斯坦,忘不了法国雅各宾党人的独裁,他宣称说:至少宗教、意见、表达、财产的自由,必须受到保障,不容横加侵扰。杰佛逊(Jefferson)、柏克、潘恩(Paine)、穆勒等人,也都各自列举了一些不同的个人自由,但目的都同样是不使权威过度扩张。

我们必须维持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才不致于“贬抑或否定我们的本性”。我们无法享有绝对的自由,因此必须放弃某些自由,以保障其他自由。但是完全的自我放弃,便是自我挫败。那么,这个最低限度应该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抛弃它,就是违逆了我们的人性本质—这就是最低限度的自由。

然则,所谓人性本质却又是什么东西?它又隐含了哪些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一向争论不休,将来也仍会永远争论不休。无论这个不准干涉的范围,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划定的,无论它是根据自然法、或自然权利、或功利原则、或某种康德所谓的无上命令(categorieal imprative)、或社会契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或是人类用来厘清并支持他们的信念的其他任何概念,来订定的,在这种意义之下,自由都是“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也就是:在变动不居的、但永远可以辨认出来的界限以内,不受任何干扰。

一位最有名的自由斗士,曾经说过:“惟一能以自由为名,而当之无愧的,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追求我们自己利益的自由。”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是否有理由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事?

穆勒认为我们毫无疑问地具有这种权利。既然正义的意义,是每个人拥有最低限度的自由,我们当然有必要对其他的人加以约束,必要时还可以强制执行,以使他们不至于剥夺在何人最低限度的自由。其实法律的整个功能,也就是预防这种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成为拉萨尔(Lassalle)所讥讽为守夜者、或交通警察之类所代表的功能。

4、穆勒的自由理念

为什么穆勒会认为保障个人自由,是如此神圣的事呢?他在他有名的论文中表示:除非人们得以按照他们的希望,“按照只与他们自己有关的方式去生活”,否则文明就不会进步,真理也不会显现,因为我们会缺少自由的观念市场;人类的自动自发、原创力、天才、心智能力、道德勇气等,也将无从发挥。社会将会被集体的平庸所压抑。

对一个人施以威胁说:除非他屈就于一种无法自己选择目标的生活,否则就要迫害他;堵塞他所有去路,而只留一扇门,那么,无论这扇门开向多么高贵的远景,无论作此安排的人,动机多么慈悲仁道,这些作法都违反了下述的真理:他是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所有关于公民自由与个人权利的呼吁,所有对于剥削与羞辱的抗议,对于大众权威侵犯个人生活的反抗,以及向习俗和有组织的宣传对群众的操纵,所发出的抗议,都是源自于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议论纷坛的“人之概念”。

这种意义下的自由,与某几类专制政体或至少与自治(self—government)之阙如,并非不能相容。这个意义下的自由,所涉及的主要是“控制的范围”,而不是它的“来源”问题。正如一个民主社会,事实上可能剥夺一个公民在别种形式的社会里,所能享有的许多自由。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一个具有自由心态的专制君主,可能会容许他的子民,享有相当大尺度的个人自由。这种给予他的子民享有相当大自由范围的专制君主,或许是不公正的,或许助长极度的不平等,或许不重视秩序、美德、或知识;但是,假使他不抑制人民的自由,或至少比其他政权约束得更少,那么,他就合乎穆勒的特定标准了。

至少从逻辑上来说,这个意义下的自由,和民主或自治没有什么关连。大体说来,自治和其他的政权形态,比较起来,更能保障公民的自由,自由主义者便是持此一理由,来为自治做辩解。但是个人自由和民主统治之间,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连。“谁统治我?”和“政府干涉我多少?”这两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问题。

5、两种自由的总结

总结来说,“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种自由概念之间的重大对比,与这个区别正相一致。因为如果我们要了解“积极”自由的意义,我们要问的是:“谁统治我?”、“谁有权决定我是什么人?不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样?做什么事?”而不是去问:“我可以自由地成为什么、或自由地做哪些事?”。民主与个人自由间的关连,远比双方的拥护者所认为的稀薄。想要自己治理自己,或参与控制自己生活过程的欲望,可能和希求一个能够自由行动的范围的欲望,同样深刻。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前一种欲望,或许还发生得更早。但是,这两种欲望所希求的,不是同样的东西。实际上,它们的区别非常重大,以致于造成了今天主宰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因为相信“消极的”自由概念的信徒,认为“积极的”自由概念,有时只不过是残酷暴政的华丽伪装而已;而“积极的”自由观念则认为,自由不是“免于……的自由”,而是“去做……的自由”——去过一种已经规定的生活形式的自由。

二、积极自由的概念

“自由”这个字的积极意义,是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希望成为主体,而不是他人行为的对象;我希望我的行为出于我自己的理性、有意识之目的,而不是出于外来的原因。我希望能成为重要的角色,不要做无名小卒;我希望成为一个“行为者”(doer)——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由别人决定;我希望拥有自我导向,而不是受外在自然力影响,或者被人当做是一件物品、一只动物、一个无法扮演人性角色的奴隶;我希望我的人性角色,是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

当我说我是理性的,当我说理智使我成为一个人,而有别于世界其他事物时,我所指的,至少有一部分就是上述的意思。人,最重要的,我希望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使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奴役。

以做自己主人为要旨的自由,和不让别人妨碍我的选择为要旨的自由,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逻辑差距,只不过是同一件事的“消极”与“积极”描述方式而已。但是,在历史上,“积极”与“消极”的自由观,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不一定依照逻辑常理,终至演变成直接的冲突。

要弄清楚这个现象,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去了解自主(self—mastery)这个比喻,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力。最初,这也许是并无害处的影响力。“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不是任何人的奴隶”,这种想法并没有害处可言。但是,如柏拉图学派(P1atonists)、或黑格尔学派所想探讨的:我会不会是自然的奴隶?我会不会是我自己那种“不受约束”的激情的奴隶?这些难道不也同样是“奴隶”?进而言之,有些人是政治上的、或法律上的奴隶,有些人则是道德或精神上的奴隶?人类不是曾经有从精神的奴役中得到解放,或者从自然的奴役中,得到解放的经验吗?

我们更可以认为这两种自我,还被一条更大的鸿沟隔开:那个真实的自我,还可以被看成某种比个人(一般意义下的个人)更广泛的东西,它可以看成个人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或一个层面的社会整体,例如:一个部落、种族、教会、国家,以及由现在活着的人、加上已逝者、和末到人世者,所构成的“伟大社会”等。这个“整体”于是被看成“真正的”(true)自我,它将集体的、“有机的”(organic)、独一无二的意志,强加在顽抗的“成员”身上,从而获得它自己的“更高层次”的自由。思想史上,有人强制他人,要将他们提升到“更高”的自由水平;而使用有机体的比喻,来辩护这种强制,也已经有人指出其中的危险。

但是,这一类语言之所以能显得有理,是因为我们承认:以某种目标的名义,例如正义、或大众健康的名义,来对人们施以强制,是可能的,而且有时是有理由的;因为群众若是在民智已开的阶段。他们自己也会去追求这些目标,如今他们没有去追求,只是因为他们盲目、无知或腐化。如此一来,我很容易认为,我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强制他们。于是,我就是在宣称:我比他们自己,更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旦我采取这样的观点,我的立足点,就可能使我忽视人类或社会的实际愿望,借人们的“真实”自我为名,并且代表那个自我,去欺凌、压迫、折磨他们,同时心里却还坚持认为:只要是人类的真正目标,诸如;幸福、责任之履行、智慧、公正的社会、或自我完成等,便一定能和他们的自由相吻合,而这自由即是:自由地选择他“真正的”、但却经埋没而未得表明的“自我”。

对“消极的”自由概念,人们无疑也可以轻易施展这种魔术般的转化或“戏法”,威廉·詹姆士即曾很公正地以此来嘲弄黑格尔学派的人物。在转化后的情况下,“不准别人干涉的自我”,已经不是一般人心目中,拥有一些实际希望与需求的个人,而是内在的“真”人:这个内在的“真”人,在追求某些“经验自我”所无法想象到的理想目的。事实上,“积极的”自由观念,认为自由即是“自主”(self-mastery),实已暗示了自我分裂交战之意,在历史上、学理上、以及实践上,已经轻易地助成了人格的剖分为二;其一是先验的、支配的控制者,另一则是需要加以纪律、加以约束的一堆经验界的欲望与激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如果这么明显的真理也需要举证的话,那么,这个事实证明:自由的概念,直接导源于自我、个人、人类,系由何物构成的看法。对人的定义施以足够的操纵,则自由是什么意思,便唯操纵者的意愿是从。

近代历史已经昭然显示,这个问题不只是个学术问题而已。将自我一分为二的后果如何,只要考虑要求自我导向的欲望、要求以一个人“真正的”自我为导向的欲望,在历史上采取的两种形式,就更加清楚。这两种形式:其一,是为了获得独立,而采取自制(self—abnegation)的态度;其二,是根据某一特定的原则、或理想,来“实现自我”,或将自我完全认同于某一特定的原则、或理想,以求取自我独立的目的。

三、迟隐于内心的碉堡中

我是理智与意志的拥有者,我构想我的目标,并且想要追逐那些目标;如果我受阻而无法达成这些目标,我就不再觉得自己是人生情境的主人。使我不能达成这些目标的原因,或许是自然法则、或许是偶发的事件、或许是人的活动、或许是人类的制度所造成的影响,而且往往不是故意设计的影响。这些力量可能会使我受不了。我要如何才不至于被他们压垮?显然,我必须从我已知为无法实现的欲望中,解放出来。我希望能成为我自己王国中的主人,但是我的边境绵长而不安全;因此为了减少、或消除易受攻击的地方,我把我的国度缩小。

这就是禁欲主义者、寂静主义者、斯多噶学派、佛门圣徒、以及各种教徒或非教徒所一惯使用的“自我解脱”之途,他们逃离了世界,逃开了社会与舆论的枷锁,其方法是某种深思熟虑后的“自我转变”,这一转变使他们能不再介意那些世俗的价值,能维持自我的孤立,而独立自处于世界的边缘,世界的武器已不再能伤害他们。

任何政治孤立主义,任何经济独立政策,任何一种形式的“自主”,都带有一点这种态度。为了要消除道路上的障碍,我干脆放弃这一条道路;我退隐到我自己的宗教、自己的计划经济、自己刻意孤立起来的领域之中,在这里面,我不必听外人讲话,外界的力量都不再具有影响。这是一种追寻安全的形式,但也有人称之为追寻个人或国家的自由与独立。

坦率说来,凡我无法获有的事物,我必须训练自己,不去欲求;欲望一旦被消除,或者已成功地受到抵制,即等于欲望得到满足,这样的学说,容或崇高伟大,在我看来,却不折不扣是酸葡萄心理的一种形式:我没有把握获得的东西,就不是我真心想要的东西。

至此,以“为所欲为”的能力,作为消极自由的定义,何以行不通,就很明白了。其实,这也就是穆勒采用的定义。因为,如此一来,倘若我发现我想做,而实际上能做的并不多、或根本不能做,那么我便只要缩减、或消灭我的愿望,我就自由了。按照这个定义,设若有某个暴君、或某个“隐形的说服者”,设法“制约”了他的子民(或顾客),使他们丧失了原有的期望,从而拥抱他为他们发明的那一套生活方式,甚至将那一套生活方式“内化”,那么,按照这一定义来说,这暴君或说客也是将他们“解放”了。无疑,这样的暴君会使他们“感到”自由。

禁欲式的克己苦修,或许是正直、宁静与精神力量的来源,然而,我们却很难理解:为什么克己苦修可以被称为“自由的扩张”? (这不是自由)假若有敌人来了,我躲到屋子里面去,并且把所有的进出口堵住,因而幸免于难。如此一来,我确是比被他捉去要自由得多;但是,这会比把他打败、把他捉起来,所获得的自由更多吗?如果我做得太过份,把我自己关闭在一个小空间内,我终不免要窒息而死。

我所处身的世界,是我的意志会遇到阻碍的世界。那些执着于“消极”自由概念的人,如果认为,自我否定并不是克服障碍的惟一方法,我们还可以将障碍物移开,而克服它:如果这障碍来自人以外的东西,我们就用身体的行动来移除它;如果障碍是人为的抵抗,我们就用武力、或说服,来克服它,例如,我可以劝诱某人在他的马车上,为我留个空位,或可以征服一个对我国利益有威胁的国家,这一类的想法,或许还是可以原谅的。这些行动可能不公正,可能涉及暴力、残酷、奴役他人之类,但行动者由此便能最名符其实地增加自己的自由,则是难以否认之事。

不过,否决这个真理的人,却就是最用力实行这个真理的人。这可说是历史的反讽。那些人甚至在征服权力、征服自由之昧,就已拒斥了“消极”的自由概念,而偏向于“积极”的自由概念。这个看法统治了我们半个世界;我们且看看它根据的形上基础,究竟是什么?

四、自我实现

有些人告诉我们说:获得自由的惟一方法,是运用批判性的理智,亦即了解什么是必然的、什么是偶然的。赫德尔、黑格尔、马克思都曾经以他们自己的生机论式的社会生活模式,来取代已经陈旧的、机械化的模式,但是,他们却和他们的敌手一样,相信“理解世界就是获得自由”。他们和他们的敌手不一样的地方,只是他们强调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变迁”与“成长”,所扮演的角色而已。

根据这些思想家的说法,不去理解这种法则,就是犯了一种特别的错误,此即:相信人性固定,相信人的基本性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或相信人性受制于不变的自然法则(不论是神学的、或唯物论式的法则),而这信念引出一个谬误的结论,即是以为:在原则上,睿智的立法者,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借着适当的教育与立法程序,来创造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因为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具有理性的人类,都有同样的、不变的基本需求,而且必定总是要求同样的、不变的事物,来满足那些需求。

黑格尔认为以前的人、及与他同时代的人,都误解了制度的本质。因为他们不了解创造与改变制度、并转变人类性格与人类行为的理性法则,这些法则来自于理智的运作,因此,是可以理性地加以了解的法则。

马克思及他的徒众则主张说,阻碍了人类路途的不只是自然力、或人类本身性格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制度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人类原是为了某些不一定自觉到的目的,而创造了这些制度,但后来却有系统地误解了这些制度的功能,因此,这些制度也就变成了他们进步的障碍。

马克思提出一些社会与经济的假说,来说明为何人类“必然”会产生此类误解。惟有当我们达到一个能破除这些幻觉的阶级,也就是说,有足够的人们,能够理解到:这些法则与制度本身,原是人类的心灵与双手创造出来的,是因应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需要而存在的,可是人们后来却误以为它们是不可变易的客观力量;唯有到达这一阶段,我们才能够摧毁旧世界,并且用更适当、更能使人类获得解放的社会制度,来取代以前的制度。

知识之所以能使我们得到解放,其原因并不是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是因为知识使我们不致于为了追求达不到的目标,而遭受挫折。希望“必然的法则”变成另一个样子,其实就是成了非理性欲望的奴隶。

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做我想做的事。我是一个理性的人,不论是什么事理,只要我能向我自己证明它必须如此,证明在一个理性的社会中——椅即在一个由理性的心灵指导,朝向理性的生灵所必会追求的目标迈进的社会中——这事理不可能不是如此,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

这就是积极的“理性解放”学说。这种学说的社会化形式,虽然种类纷坛,彼此也互相冲突,却是当今许多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权威主义,以及极权主义信条的中心概念。在其演化过程中,它可能会远远偏离了它原有的、理性主义的渊源。但是,在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不论是民主国家或独裁国家,人们所争论不休、甚至为它而战的,却正是这种“自由”。我不打算追溯这个观念,在历史上的演进过程,却愿意对这个观念所经历的一些变迁,做一个评论(下一节将深入探讨这种自我实现的观念)。

五、萨拉斯特罗殿堂

相信自由即理性的“自我导向”者,迟早终必考虑到一个问题,此即:这个原则如何既适用于人的内在生活,又适用于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的关系。在这些人士当中,即使最具个人主义倾向者,例如卢梭、康德、费希特等人,开始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绝对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当他们探讨到某一点上的时候,也要自问:理性的生活是否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时也适用于社会?如果是的话,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造就这样的一个理性社会?我希望能够依照我的“理性意志”,即我的“真正自我”所要求的方式去生活,然而,别人也希望能够如此。

我要如何才不致和他们的意志冲突?依照理性所界定的“我的权利”,和别人的权利之间,界限何在?因为,假如我是有理性的话,我就不能否认说:基于同样的理由,对我来说是合宜的事,对其他和我一样具有理性的人,也必然是合宜的。一个理性的(或自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由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自由地接受的法则,所支配的社会;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被问及做为一个理性的人,他所需求的是什么的时候,他自己就会制订这些法则。而这个社会,就是受这一类的法则所支配的。因此,这些界限,必须是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认为适合于理性的人所应接受的正确界限。

但是,事实上,这些界限要由谁来决定呢?这一类型的思想家主张说:如果道德与政治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则原则上,它们一定是可以解决的,而道德与政治问题,当然是真正的问题;这就是说。这些问题必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原则上,所有的真理,都会被任何具有理性的思想家发现,同时,也能由他们清楚地证明,清楚到所有其他具有理性的人,也不得不接受它们,而事实上,在新近的自然科学中,绝大部分的情形,便是如此。

基于此一假定,我们只要建立起一种公正的社会秩序,一个理性的人,都得到他所应该得到的东西,就可以一举解决政治自由的问题。很显然地,我对不受束缚的自由之主张,乍看之下,有时候无法与你同样绝对的主张相调和;但是一个问题的理性解决方式,却不可能和另一个同样真确的解决方式,互相冲突;因为,从逻辑上讲起来,两种真理不会是不能相容的;因此,原则上,一个公正的秩序,必然是可以发现出来的,在这一秩序里,理性的规则,使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得到正确的解决。有时,人们把这个理想的、和谐的状态,想象成“人类堕落”以前的伊甸园;我们曾经从这个伊甸园中被驱逐出来,然而,我们却仍然满心渴望着它,将它当做仍然未能达到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人类由于已经具有理性,再也不会陷于“他人导向”,更不会“疏离”或挫辱他人。当然,在现存的社会中,正义和平等的理想,仍然须要受到某种程度的强制,因为如果我们过早取消社会的控制,可能会使弱者与愚者,受到精干狂妄型强者的压迫。

但是,根据这一学说,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剥削、互相羞辱的行为者,只是人性中的非理性一面。有理性的人,会尊重彼此之间的理性原则,而不愿意去互相战斗、或争夺控制权。“统治的欲望”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表现,我们可以用理性的方法来解释它、并且纠正它。斯宾诺莎提出一种解释与改良之道,黑格尔也提出另一种方法,马克思则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在某一个程度上,他们的某些理论,是可以互相撷长补短的、有些则不能合而为一。但是,他们却都认为,在一个由完全理性的人所构成的社会里,控制他人的欲望,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无法产生效果的。“压迫”之存在、或“压迫”之欲望,只是社会生活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的第一个表征而已。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阐明这一点。自由就是“自我作主”,就是消除阻碍我的意志遂行的东西,而不论这些障碍是什么。不论是自然的阻抗、我自己不受控制的情感、非职性的制度、或别人与我相反的意志和行为,所造成的阻抗等,都是这种意义下的障碍。对于自然,至少在原则上,我总是可以技术性的方法,去塑造它,使它成为合乎我的意志之状态。但是,对于那些不肯心甘情愿受我支配的人,我要如何对待?可能的话,我应当也把我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依照我的模式来“塑造”他们,为他们在我的剧本中,安排一个角色。但是,这岂不表示惟有我才自由,而他们却是奴隶?如果我的计划,只和我的期望与价值有关系,而和他们的期望与价值,不具有任何关系,则他们确实是奴隶。然而,假如我的计划充分具有理性,计划就能容许他们完全发展他们的“真正”本性,亦即实现他们作理智决定的能力,而“人尽其才”——这也就是我实现自己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所有真正问题的正确解决,必然是可以相容的,不仅如此,这些解答还应该能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因为这正是我们之所以称它们为“理性的”、以及说宇宙是“和谐的”时,所持的道理。每个人都自有独特的性格、能力、理想与目标。

因此,斯宾诺莎才告诉我们说:“儿童虽然受到强制,但他们却不是奴隶。”因为“他们所服从的命令,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下的命令”,而“一个真正的共和国里的人民,不会是奴隶,因为这个共和国的共同利益里,就包含J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同理,洛克也才会说:“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因为理性的法律,是人类“适当利益”、“共同利益”的导引;洛克并且补充说,既然这样的法律,是“使我们免于陷入泥沼、或堕入悬崖”的东西,把他们称为“束缚”,是没有道理的;也因此,他才会说,要逃避这种法律的企图,不是理性的,是“放纵的行为”、“没有人性”等等。孟德斯鸡在这一问题上,也忘了他那自由主义的主张,而说:政治自由并非扭曲我们做想要做的事,甚至也不是任由我们做法律允许之事,政治自由只不过是“有力量去做我们应该想要做的事”;康德也重复了同样的主张。柏克宣称,基于个人自己的利益,我们必须限制个人的“权利”,因为,“我们假定所有有理性的人都会与事物的既定秩序相—致,而同意这种限制”。

这些思想家,以及在他们之前的经验哲学家,在他们之后的雅各宾党徒、及共产主义者的共同假定是:不论我们那可怜、无知、充满欲望与激情的“经验自我”如何反对,我们每个人“真正”本性中的理性目标,都必定互相吻合、或必须使他们互相吻合。自由并不是去做不理性、愚蠢、错误之事的自由。强迫我们的“经验自我”去合于正确的模式,并非暴政,而是解放。卢梭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自动把我们的全部生活,都奉献给社会,我们就造成了一种“实体”,这一“实体”不会伤害它的任何成员,因为它是每一个成员牺牲了同样多的东西,所造成的;我们又听说,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伤害任何人,都对任何人没有好处。“我把我自己奉献给所有的入,等于没有把我奉献给任何人—样”,在这种情形下,我所复得的与我曾失去的一样多,并且有足够力量保有我的新收获。

康德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如果完全抛弃他狂放不绢的自由,他就可以在一个依赖法律的状态中,重新获得这些自由——丝毫没有损失”,而惟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这个依存关系:是我以自己的意志作为立法者,而造成的”。如此,自由非但不是不能和权威相容,反而实际上变成了权威本身。十八世纪里所有关于人权的宣言,所包含的便是这种思想,所使用的便是诸如此类的说辞;同时,所有认为社会是依据一睿智的立法者、或自然、或历史、或“超人的神灵”。

倘若上述看法背后的基本假定是正确的,即:倘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方法相同,假如理智果真是如理性主义所说的那样无所不能,则上述的推论,便都是顺理成章之事。在理想的情况下,自由即等于法律,而“自律’’即等于“权威”。某一件事,是我作为一个正常人,所不应该希望去做的,则某一法条限制我去做那件事,就不是限制我的自由。在理想的社会中,在由完全负责的人物与规则所构成的社会中,统治者会渐渐消逝,因我根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存在。胆敢明白表示这种假定、并且接受其后果的,只有一种社会运动,此即无政府主义者的社会运动。然而。所有建立在理性主义者的玄学基础上的各式自由主义,也都是这种信条在或多或少淡化之后,所呈现的结果。

有朝一日,倾其精力往这方面探求解决问题之道的思想家,终会遭遇到以下这个问题,亦即:在世纪的层面上,我们如何能够使人类变成如此的“理性”?很显然,我们必须教育他们。因为未受过教育是无理性的、无法自主的,必须被人施以强制。即使只是为了要使有理性的人,觉得生活是可以忍受的,我们也必须如此做。因为,如果他们必须和这些末受过教育的人,居住在同—个社会之中,如果他们不被迫隐遁到沙漠之中,或某些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他们如何能够忍受?然而,我们却不能期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了解教育者的目的,或者是和教育者合作.

至此,我们确实已偏离了我们的自由主义的出发点了。以上这番辩论,是费希特在他最晚时期所使用的说辞,在他之后,另一些权威维护者,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学校教师和殖民地行政官以降,直到晚近的民族主义考、或共产主义独裁者所援引的说辞,也不外如此。而这一番说词,其实是斯多噶学派、及康德学派,根据“自由的个人,有权依其内心的理智行事”为理由,在道德上,强烈反对的立场。在这种情形下,理性主义者的说词,因为假定了“单一而真正的解决之道”存在,一步一步地从主张“个人责任”与“个人自我追求完美”的伦理学说,转变成一种主张服从于某些类似相拉图式守护者的“精英分子”指示的集权国家学说。这些步骤,或许在逻辑上看来,是说不通的,但从历史、心理的观点看来,却是可以了解的。

康德那种严格的个人主义,在某些思想家的手里,却变成了某种几近纯粹极权主义的学说,而这些思想家中,还有人自称是康德的门徒。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怪的逆反现象?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兴味的问题而已,因为不少当代的自由主义者,都曾经历过这种特殊的转变。然而,即使康德本人,当他论及政治问题时,他也承认,法律绝对不可能剥夺我的任何自由,因为,如果这项法律是我做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赞同的法律,则既是我自己已赞同的,它自然不可能剥夺我的自由。

这个想法,就为“专家统治”开启了方便之门。我不可能在制订每一条法条的时候,都征询每一个人的意见。政府不能一天到晚举行公民投票。此外,有些人并不像别人一样,那么容易听从理智的指挥。事实上,有些人根本就听不到理智的声音。如果我是一个立法者、或统治者,我就必须假定:如果我所制定的法律是理性的(而关于这一点,我也只能征询我自己的理智),则只要社会成员是些有理性的人,这法律就应该会得到我的社会中所有成员的同意才对。因为,他们如果不赞成的话,则从上述意义而言,他们就显然是无理性的;如此,我们就必须:用理智来压制他们,至于到底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智、或是我的理智,就无关紧要了,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理智表现,本是相同的。我发号施令,如果你拒绝服从的话,我自己就必须负起责任,压制存在你心中的那些反理智的、非理性的因素。我曾尝着教导你自动去压制它,若能做到,我的工作就会轻松了许多。但是,我必须为公众的福利负责,我总不能等到每一个人都完全有理性的时候,才开始行动。

康德或许会反对说:人民的自由,要旨本是在于:惟有人民自己,才能为自己下必须服从的命令。但是,这只是完美的说法。如果你没有办法训练你自己,我就必须代替你来训练,你不能抱怨说如此你就缺乏自由,因为康德的“理性裁判”已使你成为囚徒,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你没有听从你自己内心的理智,同时,也证明你就像一个小孩子、一个野蛮人、一个白痴一样,尚未成熟,无法自主,或者,根本永远无法自主。

这种说法如果导致专制,纵令是由最卓越者或最睿智者所统治的专制,结果毕竟还是专制,正如《魔笛》(Magic Flute)一剧中萨拉斯特罗的殿堂,毕竟还是炼狱一祥。然而,这种专制的结果,却又与“自由”成为同一回事,则在这个论辩的前提中,是否可能有什么东西被忽略了呢?这些基本假定的本身,是否发生了错误?

让我把这些假定再重述一次。第一,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目的、而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目的,此即:理性的“自我导向”。第二,所有理性的人,其目的都必然会合于某种独一无二的、普遍而和谐的模式,而某些人则比其他人,更具有察觉这种模式的能力。第三,所有的冲突,也就是所有的悲剧,都是由于个人、或团体生活中,非理性、或未完全合乎理性的因素,也即生命中不成熟、或未发展完全的因素,和理智互相冲突,所引起的;这些冲突,在原则上是可以避免的,而它们也不可能发生在绝对具有理性的人身上。最后一点是:当我们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具有理性的人之时,他们就会遵从自己天性中的理性法则,而这法则在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心中,都是一样的,同时,人类也因此能够绝对而完全地获得资本,并绝对而完全地遵守法律。

这就是两千余年来,苏格拉底、以及追随他而缔造了西方主要伦理与政治传统人,大体的论点。然而,他们是否可能都弄错了?莫非美德根本就不是知识,而自由也根本就不等于美德或知识?“知识就是美德”这个有名的看法,当前虽然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影响更多人的生活,然而,是否它的基本假定,根本就是无法加以证明的?甚或根本就是错误的?

六、地位之追求

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探究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该途径将自由和它的姊妹——平等与博爱——混淆在一起,因此也导致了同样违反自由精神的结论。自从十八世纪末叶,人们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以来,他们就不断地质问“个人”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质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愈来愈强而有力。只要我置身于社会,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就都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别人,而且也受到别人的影响。在审慎的检视之下,甚至连穆勒要为私生活与社会生活划一道界限的苦心,也都只能归于徒然。

事实上,穆勒的所有批评者都已经指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我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一事实,所指的,也不只是我和别人之间,有互动的情形存在而已,它的意义比这还要深刻。我之所以是社会的一分子,并不仅只意谓我的物质上,和别人互相依存,也不仅只意谓我之所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社会力的影响使然而已。更重要的是:唯有透过我所存在的那个“社会之网”(这隐喻不能作太近于真实的解释)来观察,某些我对于我自己的看法,甚至是所有我对我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我在道德上、以及社会上的认同,才可能显得有意义。有时候,某些人、或某一群体,抱怨说他们缺乏自由,其实他们所指的,只不过是他们没有获得别人的相当“认可”而已,这种情形和真正缺乏自由的情形,一样常见。我所追求的目标,或许并不是穆勒想要我去追求的那些目标:不被人施以强制压力,不被人无理逮捕,不受暴政威胁,不被剥夺某些行动自由,以及拥有一个我可以合法地自由行动的小天地。同样,我所追求的,或许也不是一个合理性的社会生活计划,也不是心如止水的圣人所追求的那种“自我完美”。我所要追求的,或许根本只是不要被人忽视、不要被人保护、不要被人轻蔑,或不要被人把我的大多数想法,看做是“理所当然”而已——简而言之,我不愿意别人只把我看作—个个体、而不完全承认我的独特性,我不愿意被当做是某种不具特色的、集合体中的一个成员,或是被当做一个统计单位,而没有属于我自己的、明显可辨的人性特色和目的。

我所要反抗的,就是这种贬抑我的人格的行为,我奋力以求的,并不是“法律上权利的平等”,也不是能够“依己意行事”的自由,虽然我也可能需要这些自由;我奋力以求的,往往是希望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上,我能感觉到自己是负得起责任的行为者,因为别人承认我就是这样的行为者,我的意愿会被别人考虑到,因为我有权具有这些意愿;若能如此,即使因为我是如我这个样子的人,或因为我做了我所做的选择,而被别人攻击、被人迫害,我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种对“地位”与“被人认可”的热切期望:“英国最贫穷的小子也和最伟大的人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我渴望被人了解、被人认可,即使因此而不受人欢迎、甚至受人唾弃,也无所谓。而能够给我这种认可,从而让我觉得“我是个有分量的人”,却只是与我属于同一社会的成员,而从历史上、道德上、经济上、甚或伦理上说来,这个社会也就是我自己觉得我从属于它的社会。

我那个别的“自我”,并不是某种可以从我和别人的关系中点,脱离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可以从我的某些特征中分离出来的东西;而这些特征,主要也是由别人对我的态度,所构成的。因此举例而言,当我要求摆脱政治上、及社会上的依赖性时,我所要求的,其实是希望别人能够改变他们对我的态度,因为,这些人的意见和行为,助使我决定了我自己对我自己的看法。以上这些对个人而言为真确的道理,对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性等群体而言,也同样真确,因为这些群体,都是由具有自觉的需求和目标的个人所组成的。被压迫的阶级、或国家,所要求的,通常并不是纯粹能使其成员依照自己的意思而行动的自由,也不是社会与经济机会的平等;更不是要在一个有理性的立法者所设计出来的、毫无冲突的有机状态之中,取得一席之地。被压迫的阶级或国家,往往要求别对它们的阶级、国家、肤色,或种族给予一种认可,承认它们是一个独立的活动根源,是一个具有自我意志的团体,也是一个想要依照自我意志而行动的团体(至于这意志是否良善、是否合法,是另——回事);它们不希望被人统治、被人施以教育、或被人指导行事,无论这种统治、教育、或指导的行为,是如何轻微,它们都不以为然,因为那种做法是不尽合乎人性的,因此也就不尽是自由的。这样的说明,要比康德那种纯粹理性者的说法:“家长保护主义是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大专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家长保护主义”之所以专制,原因并不是由于它比赤裸裸的、残酷的、昏庸的暴政,更具压迫性,也不只是由于它忽略了融于我内心的那种“超越的理性”,而是因是它对下述概念构成了侮辱,这概念即是:我作为一个人,有权利决心按照我自己的目的去生活,这目的未必是合理的、或有益的,但毕竞是我自己的目的,尤其重要的是,别人也应承认我有如此生活的权利。

因为,如果没有得到这样的认可的话,我就可能无法承认自己的地位,我就可能会怀疑“我是一个绝对独立的人”这样的主张,是否真实。因为,“我是怎样的人”,大部分是取决于我的感觉、和我的想法;而我的感觉和想法如何,则取决于我所从属的那个社会中,一般人所有的感觉和想法。照柏克的意思来说,我并不是这个社会中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原子,而是一种社会模式中的组合成分——这个譬喻很具危险性,但是却是不可少的。在不被人承认我是能够自我主宰的个人情况下,我可能会觉得不自由,但是作为一个没有被人完全承认、没有获得人们充分尊重的团体中的一分子,我同样也会感到不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希望能够脱离我的整体阶级、社团、国家、种族、或职业团体。有时候,这种追求地位的欲望,会变得非常强烈,以致于我宁可被我自己的种族、或社会阶级中的某些人羞辱,或施以不当的统治,因为他们虽然苛待了我,但是,他们至少是把我当做一个“人”、一个“竞争者”、一个“地位相等的人”来看待;我宁可如此,而不愿意被某些较高级、或较疏远的群体中的人物,以善意和容忍的态度相待,因为这些人物不承认我是我心目中的我。当今,许多个体与群体,以及各种职业团体、阶级、国家、与种族,强烈呐喊要求“被承认”,最主要的追求,也就正是这一点。我从我所属的社会成员的手上,虽然可能得不到“消极”的自由,然而,他们毕竟是我从属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了解我,我也了解他们;这种了解,就可以让我在我的内心感觉到,我是一个“有分量的人”。

如今,在大多数权威型的民主国家中,人民有时宁可有意识地选择被他们自己的成员统治,而不愿意被最开明的寡头政府统治,其原因便是这种得到“互相认可”的欲望;某些新近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人民,当他们被某些小心、公正、温雅而善意的外来官员统治时,怨言不少,而当他们被自己族内、或国内的人物,用极粗鲁的方式来治理时,却反而较少抱怨,其原因,有时也是由于有这种扩求“互相认可”的欲望存在的关系。除非对这种现象有所了解。否则,那些失去穆勒所说的基本人权的整个民族,它们的理想与行为,便会成为不可理解的矛盾现象。事实上,这些民族虽然丧失了穆勒所说的基本人权,但是却能绝对诚恳地表示说: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所享有的自由,反而比广泛地拥有此类人权时为多。

然而,我们却不能轻易认为,这种追求“地位”与“认可”的欲望,就是追求“消极的”、或“积极的”个人自由的欲望。这种欲望和自由同样是人类所深切需要、并热烈为其而战的东西,它和自由相似,但是它本身却不是自由;它虽然隐含了整个群体的“消极”自由之意涵,却和团结、博爱、互谅、以平等方式结合的需求等,更为接近,而所有这些观念,有时都被称为社会自由,虽然这种称呼,有时也会令人产生误解。社会性与政治性的用语,必然都是模糊不清的。有时候,我们想要使政治语汇变得更加精确,结果却反而使它们变得失去作用。可是,对于各种语汇的用法采取太过松懈的态度,却也对真理无益。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自由概念,其本质都是对某些东西、或某些外人的拒斥,例如拒斥非法侵入我的领域之人,或是拒斥声称对我拥有权威的人;或是拒斥萦绕于怀的欲望、恐惧、心理症、非理性力量等,总之,是拒斥各种各样的侵扰者或专制者。至于追求“被认可”的欲望,却是一种不同的欲望,它追求灵性的结合、更密切的了解、利益的契合,以及一种彼此共同依存、共同为某些事理而牺牲的生活。人类在臣服于寡头统治、或独裁者的权威之时,却会认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获得解放了,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把追求自由的欲望,和以上所提到的这种深刻的、普遍的对“地位”与“了解”之渴求,混淆在一起,然后又把追求自由的欲望,当做是追求“社会的自我导向”的缘故。而在这种情况下,获得解放的“自我”,其实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社会群体对其成员的控制与约束,已经不是一种允许个体自由活动的“自我约束”、或要求个体自动自发的“自我控制”;把这种社会群体,当做纯粹是诸多个人与诸多“自我”,是一种谬误的观念,关于这种谬误观念,已有许多人撰文论及。然而,即使是从“有机的”观点来看,我们把“被认可”与“地位”的需求,看做是某种第三种意义下的“自由”需求,是否合适?是否有价值?也不无值得商榷之处。人类向某一群体要求“认可”,则这个群体本身,也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权威的控制,否则,它的认可,也无法使追求这种认可的人,得到他所需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可以把追求更高地位的努力,亦即摆脱卑贱地位的期望,称作“为自由而奋斗”吗?如果把“自由”一字的意义,限制在我们以上讨论的意义之下,岂非纯粹是一种迂腐焙学的做法?或者,如我所怀疑的:我们不是在冒着一种危险,把任何一种社会情况的改进,都称为是“自由的增加”,这样做,不是反而会使“自由”这个字的意义扩张无度,变得模糊,从而使它在实际上,变得根本毫无意义可言?然而,我们却不能把这个情况,又当做是“自由”的观念,与“地位”、“团结”、“博爱”、“平等”的观念,或某种此类观念的结合体之间的混淆,就含糊带过。因为,从某些角度来看,渴望获得地位的欲望,和渴望成为一个独立行为者的欲望,确是相当接近的。

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追求这些目标,并不能称为是在追求“自由”。但是,认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类比,或有机体的拟喻,或“自由”一词本身具有多种意义,都纯粹是一种谬误,即:认为都出于将诸多“实体”之并不相似的地方,当做相似,或出于单纯的语意混淆,却也未免有失肤浅。人们愿意把自己、或别人的个人行动之自由,拿来换取他们群体的地位,或他们在此一群体之中的地位,则他们的意思,并不仅是要为争取“安全”,或争取某种在和谐的阶层体制之中的稳固地位,而献出自由。惟有在该一体制之中,所有的人、所有的阶级才都各安其位,并且都愿意把痛苦的选择特权——亦即“自由的负担”卸除,以换取在某一权威制下的和平、舒适和愚钝。

无可置疑,世界上是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欲望;这种献出个人自由的情形,也颇有可能发生、而且确实经常发生。但如果我们认为:被外族统治的国家,以及被另一阶级,用半封建式的体制或其他某种阶层体制所统治的阶级,其所以会被民族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所吸引,只是因为这个缘故,那么,我们就大大误解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他们所追求的,其实更类似穆勒所谓“异教徒式的自我肯定”,然而,却是属于一种集体化、社会化的自我表现形式。事实上,穆勒为自己列举的许多渴望自由的理由,诸如“胆识”与“不屈服”的价值,在流行舆论下伸张个人意见的价值,以及不受社会上正式立法者与教育者所摆布的、坚强而自立的人格等,和他视自由为“不干预”的概念之间,并没有太多关连;但是这些理由,和人类渴求自己的人格不被低估、不被人当做无法从事自主、独创、而“真实”行为等,追求自我肯定的欲望,却大有关系。即使这种行为会受到责难、会受到社会约束、会被法律禁止,人还是有这种自我肯定的欲望。

这种想要伸张自我的阶级、群体、或国家之“人格”的渴望、和“权威的领域应及于何地?”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因为这个群体不能被外来的主人干涉;同时,更与“谁来治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谁来治理我?”——这问题的答案,如果是我能视为“我自己的”的“某些人”,或“某种东西”,即:“属于我、或我所属于的那些团体或人物,则我就能使用一些传达博爱与团结之类情感、以及“积极”自由之部分涵意的字眼,将它描述为某种混合形式的自由;总之,我能将它描述为比当今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部更重要、但在目前却没有任何字眼可以确切适合它的东西。以自己那“消极”的、穆勒式的自由为代价,来换取此物的人,在这种混淆而感受强烈的意义下,当然可以声称他们已借此而获得“解放”。利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使“它能给我们完全的自由”这个概念世俗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政府、国家、种族、议会、独裁者,或我的家庭、环境,或我自己,来取代神的地位,而且,不会因此而使“自由”二字变得毫无意义。

无疑,“自由”二字的任何诠释,不论多么特殊,都必定包含最低限度的、我所谓的“消极”自由。我必须拥有一个领域,我在其中不会遭受挫折,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将它成员的自由全部施以压制;一个人如果被别人限制到无法凭己意去做任何一件事的地步,则即使一个病理学家、生物学家、甚至心理学家,有心把他归类为“人”,他却根本已经不是一个“道德的行为者”(moralagent),从法律或道德观点来看,他也都已不能算是“人”。然而自由主义的创始者:穆勒与康斯坦,所要求的却不只是这种最低限度的自由。他们要求的是:在最大程度的不干涉里,保持社会生活的最起码需求。除了少数文明与自觉程度都很高的人士之外,其他人似乎都不可能要求这种极端的自由。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类必然愿意为了其他的目标,如安全、地位、繁荣、权力、美德、来世的报酬,或正义、平等、博爱、以及其他许多似乎完全、或部分与“最大程度的个人自由”互相冲突的价值,而牺牲自由主义者的那种要求;同时,也必然不会以获取这种自由,为他们实现自我的先决条件。无论过去或现在,人们之所以愿意为一些叛乱行为、或“解放战争”而献身,并不是为了要为每一个人争取“生存空间”。通常,为自由而战的人,都是为了争取由他们自己或由他们的代表来治理的权力——必要的时候,只要让他们参与,或让他们以为他仍是在参与立法、及参与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的程序,他们也愿意只享有极少的自由,而被人用一种斯巴达式的严厉方式来治理。而进行革命的人所宣称的自由,也往往只是意味着由某一些特定主义的信仰者、某一种特定的阶级、或其他一些或新或旧的社会群体,来取得权力和权威而已。他们胜利,必然会使那些败退下来的人遭受挫折、有时还会使许许多多的人遭受压制、奴役、或放逐。但是,这一类的革命分子,经常觉得有必要做如下的辩解,亦即:他们的理想,就是每一个人的理想;他们认为,那些拒斥这种理想的人,虽然迷失方向,或者因为某种道德上、或性灵上的无知,而误认目标,但即使是这些人的“真实自我”,也是在追求这种理想;因此,他们可谓是自由的斗士,或“真正”自由的代表者。这些说法,和穆勒的自由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穆勒认为:只在有伤害他人的危险时,自由才要受限制。

今天,某些自由主义者之所以会对他们身处其中的世界,认识不清,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拒绝承认这种心理上、与政治上的事实,而“自由”一词显而可见的暖昧后面,即潜伏着这种事实,他们的说辞是很明确的,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公正的。但是,他们却不承认人类的基本需要,是多样性的。同时,他们也不承认人类具有一种聪明智慧,能够圆满证明通往某一理想的道路,也会把人引导到另一个相反的目标上去。

七、自由与主权

法国大革命对于许多法国人而言,虽然造成了个人的自由受到严重限制的结果,但是,至少从它那雅各宾党的形式来看,它却正像许多大革命一样,是大部分觉得整个国家都获得了解放的法国人,对集体“自我导向”的“积极”自由之欲望,突然爆发的结果。卢梭曾经狂喜地指出:自由的法律,或许会比暴政的侄梏更加严苛。暴政是对人类主宰者的服务。而法律不可能变成暴君。卢梭所指的自由,并不是个人在某一特定范围内,不受别人干涉的“消极”自由;他所指的自由乃是:每一个绝对有资格成为社会一分子的人,都有资格享有公共权力,而不只是某些人才有资格享有这种权力;而所谓公共权力,则是一种有权利去干涉每一位公民的全部生活之权力。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自由主义者,很正确地看出,这种意义下的“积极”自由,很容易会摧毁许多他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消极”自由。他们指出:全民的主权,可以很轻易地摧毁个人的主权。

穆勒曾经耐心解释说,所谓“民治”(government by the people)并不一定就能构成“自由”,而穆勒此说是难以辩驳的。因为主持治理的人民,不一定就是被治理的人民,而民主式的主权,也不是各人治理自己的意思,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仍是“每一个人都由其余的人治理”。穆勒和他的信徒,都曾经谈到“多数人的暴权”,以及“流行感觉和意见的暴权”,并且认为这种暴权,和其他任何侵犯到人类神圣和生活领域的暴权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没有人比康斯坦将两种类型的自由之间的冲突,看得更加透彻,或表达得更加清楚。康斯坦指出:一种“无限制的权威”,即通常所称的“主权”,已经成功地倔起,因而,使这个主权从某一些人手上换到另一些人手上,并不能使自由增加,只不过是将奴隶的担子换由另外一些人来承负而已。他很合理地质问说:一个人对于他到底是被一个全民政府、一个君主、甚或一套强制性的法律所迫害的事实、为什么要那么耿耿于怀?他发现:对于那些渴望“消极”自由的人士来说,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谁”来运用这个权威,而是任何运用这种权威的人,所能拥有的权威,应该有多大。因为他相信,漫无限制的权威,不论落在什么人手里,迟早都会摧毁某些人。他认为,人类往往抗议这些、或那些统治者,是压迫者,但造成压迫的真正原因,却是“权力之累计”这一事实。

不论权力存在于何处,这种绝对权威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威胁到自由。众人一致同意牺牲自由,这个事实,也不会因为它是众人所一致同意的,便奇迹似地把自由保存了下来。如果我同意被压迫,或以超然及嘲讽的态度,来默许我的处境,我是不是因此就算是被压迫得少一点?如果我自卖为奴,我是不是就不算是个奴隶?如果我自杀了,我是不是不算真正的死了,因为我是自动结束我的生命?“全民政府是发作无常的暴权,而君主政体则是最有效、最集中化的专制。”康斯坦认为卢梭是个人自由最危险的敌人,因为卢梭曾经声称:“把我自己奉献给所有的人,我就等于没有奉献给谁一样。”康斯坦看不出来,即使主权操于“每个人”手中,何以它就不会压迫到它那个不可区分的“自我”成员中的某一个人?如果它决定如此做的话,它显然可以压迫到某一些人。我若是少数人之一,我当然或许宁愿让一个议会、家庭,或阶级,将我的自由剥夺以去。因为这样或许可以给我一个机会,使我有朝一日也能说服其他的人,去替我做我觉得我有权利做的事情。但是,由我的家庭、朋友或同胞,来剥夺我的自由,就自由被剥夺这一点而言,也同样有效。

在整个十九世纪中,所有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都认为:如果自由牵涉到要“限制任何人强迫我去做我不愿意、或可能不愿意做的事”的权力,则不论假借什么理想的名义,对我强施压力,我都是不自由的;他们认为“绝对统治权”的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暴虐的理论 。“除非某些人,例如绝对的统治者、或全民议会、或议会中的国王、法官、某种权威的集合体、或法律本身(因为某些法律具有压迫性)授权人家侵犯我的自由,否则,我的自由就不受侵犯”——如果我要保障我的自由,我就不能仅发表这样的声明,就算了事。

我必须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自由具有某种疆界,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这个疆界,来侵犯到我的自由。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名称或性质,来称呼决定这种疆界的规则,我们可以称这些规则为“天赋人权”、“上帝圣渝”、“自然法则”、“功利要求”或“人类的永久利益”等。我可以认为这些规则,都是“先验地”有效,或主张它们本是我自己的终极目的,或是我的社会或文化的目的。其实,这些规则所共同具有的特点是:它们已经广为众人接受,而且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深植在人的实际本性之中。现在看来,它们恰构成了我们所谓“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部分。

真正相信个人自由中,有一个最小限度的不可侵犯部分的人士,必然会采取某一种绝对立场。因为很明显的,对所谓“多数人的统治”,是没有什么可以期望的;民主本身,从逻辑上看来,并不与多数人的统治息息相关,而从历史上看来,民主若要忠于自己本身的原则,有时便不能保护多数人的统治。有人已注意到:极少政府在促使人民产生政府所希望产生的意志之时,会发现有多大的困难。“专制的胜利,在于逼使被奴役的人,宣称他们自己是自由的”。这可能不用强迫:奴隶们可能会诚恳地宣称自己的自由——但他们毕竟仍然是奴隶。对于主张政治上“积极”权利的自由主义者而言,参与政府事务的主要价值,或许在于这种参与行为,是一种保护他们心目中的“终极价值”的手段,亦即是保护个人的“消极”自由的手段。

但是,如果连民主政治都可以在不违反民主的原则下,压制自由,至少对自由主义者所谓的“自由”,构成压迫,那么,一个社会要怎样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对于康斯坦、穆勒、托克维尔、以及他们所属的那个自由主义传统而言,一个社会,除非至少遵循由下列两个互有关连的原则,否则,绝对无法获得自由,这两个原则是:

第一,惟有“权利”能成为绝对的东西,除了权利以外,任何“权力”都不能被视为绝对;惟有如此,所有的人才能具有绝对的权利,去拒绝从事非人的行为,而不论他们是被什么权利所统治。

第二,人类在某些界限以内,是不容侵犯的,这些界限不是人为划定的,这些界限之形成,是因为它们所包含的规则,长久以来,就广为众人所接受,而人们也认为:要做一个“正常人”,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同时,人们认为如果违犯这些规则,就是不人道、或不正常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而言,如果我们认为它们可以由某个法庭、或统治团体,用某种正式的程序,予以废止,是荒谬的想法。当我说某一个人是个“正常人”的时候,我所指的意思中,也包含了“他不可能破坏以上这些规则,而丝毫不感到嫌恶、或不安”。

一个人未经审判就被宣称有罪、或者被一种“溯及既往的法律”惩罚;命令小孩子污蔑父母,要朋友互相背信,要军人用残酷的手法杀人;或者当人们遭受拷打、遭受谋害时;或少数人因为激怒多数人或暴君,而遭到屠杀时,所破坏的就是这些规则。即使在今天,诸如此类的行为,也会造成恐惧,纵令统治者已使这些行为,变为合法,情形也是一样。这是因为人们体认到:无论法律上作何规定,在道德上说来,人类使用某种“绝对的屏障”,以阻止某些人将他们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终究是正确的道理。在这个意义之下,一个社会、阶级、或群体的自由程度为何,便取决于这些“屏障”的力量如何;同时,也要看这些群体,为他们的成员——如果不是全体的话,至少也包括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所保留的“通道”多寡、及重要性如何而定。

这种观念,和那些相信“积极极”自由、或“自我导向”意义下的自由者的目的,几乎背道而驰。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想要约束威本身;而相信“积极”自由的人,则想要把权威握在自己手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非比稀罕。这并不是关于某一个单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解释,而是对“生命目的”的两种极为不同、而且互不相容的看法。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某种折衷,即使是如此,我们最好也要明白这一事实。因为这两者都提出某种“绝对”的声称。而它们的要求,却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可是,我们如果无法体认到:它们两者所追求的,都是某种终极的价值,而不论从历史、或道德的观点来看,这些终极价值,都同样有权利被看做是人类的诸多利益之中,最深刻的利益之一,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事实,那么我们对社会及道德问题,就未免太欠缺理解了。

八、“一元”与“多元”

在伟大的历史理想之祭坛上,诸如正义、进步、未来子孙的幸福,或某一国家、种族、阶级的神圣使命或解放,甚至是自由本身,因为有一种自由,要求个人为社会的自由而牺牲,在这些理想的祭坛上,有许多人遭到了屠杀,这主要是肇因于某一种信仰。那就是:人们相信,从某个地方,一定可以找到一个最终的解决之道这个解决之道,或许是在过去,或许是在未来,或许是在神的启示之中,或许是在某个思想家的心灵之中,或许是在历史或科学所结实的道理之中,也或许是在一个正直不苟的纯真心灵之中。而这个古老的信仰,是建立在以下这个信念之上,亦即:人类所信仰的所有积极价值,到最后一定可以相容、甚或是彼此互相蕴涵在对方之中的。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曾经说过:“自然用一条不可分离的锁链,把真理、幸福、美德都系在一起”,“而在论及自由、平等、正义时,人们大抵也有类似的看法”。

然而,这是正确的吗?事实上,我们却常常看见政治平等、有效组织、社会正义等,都和大多数的“个人自由”互相冲突,当然更不能和无所限制的“放任主义”相容;而正义、宽容、公众的与个人的忠诚、天才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之间,也会产生严重的冲突。从这些情形之中,我们差不多也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即:并不是所有的“善”,都可以相容融贯,人类的各种思想,当然更无法完全相容。

我们日常所经验到的世界,是同样“终极”的目的、和同样“绝对”的需求中,有所抉择的世界,而在这些目的和需求中,某一部分的实现,也必然会使其他部分遭受牺牲。其实,人类所以要如此重视“选择的自由”的价值,也正因为人类是处在这样的情况中;人类如果能够确知,他们在这世界上,必能找到一个使他们所追求的一切目标都得以和谐相处的完美状态,那么,人类就没有必要去苦思焦虑,作出选择,而“选择的自由”之重要性,也将会随之消失。因此,不论必须牺牲多少自由,人类为了使这个最终的完美状态早一日出现,所使用的任何方法,便似乎都是有理由的。我坚信:历史上某些最残暴无情的暴君与迫害者,其所以会泰然坚信他们一切所作所为,因为目的是合理的,所以行为也都是有道理的,其原因便是这种“独断式的确定感”。

我并没有说“自我完美”的理想,不论是个人、国家、教会或阶级的“自我完美”,本身该受到责难;我也不是说人类在为这种理想做辩解的时候,所使用的说辞,都是在混淆文字、耍弄文字、或是歪曲道德与心智的观念。事实上,我是想要向大家说明:国家或社会的“自我导向”的需求,推动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最具影响力、道德上企求也最公正的群众运动,而这种“自我导向”的需求,其中心观念,则是“积极”意义下的“自由”。若不认清这一,就无法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实与观念。然而,在我来看,我们却也同样可以证明:“原则上,我们可以找到某种单一的公式,使人类的多样目的,都在和谐的状态下,获得实现”这种信仰,其实是虚谬的。我相信,如果人类的目的,不只一种,而这些目的并不都是可以相容的,那么,我们就无法完全排除人类生活中,发生冲突与悲剧的可能性,无论其为个人的、抑或社会的冲突与悲剧。因此,“在绝对的要求之间作选择的必要”,仍是人类境遇中所无可避免的一项特征。这就使艾克顿爵士心目中的“自由”,具有了它的价值。艾克顿所主张的自由,本身即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我们混淆的观念、及紊乱而非理性的生活中,随意冒出来的暂时性需求,因此,并不期盼有朝—日,会有某种万应灵丹,来解除自由的困境。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即使在最开明的社会中,个人自由也是衡量社会行动唯一的、甚至最主要的标准。我们强迫孩童受教育,同时我们也不准动用私刑。这些都是对自由的某种约束。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些约束有道理,原因在于我们认为,无知的蒙昧、野蛮的教育、残酷的享乐和刺激,比我们压制它们之时所免不了的“约束”,更为不好的缘故。这样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如何判定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的道德、宗教、理智、经济、与美学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则又和我们对人类的看法、以及对人类天性中基本需求的看法,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这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是奠基于我们对“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人生”的看法,这种看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指导我们的行动。相对于穆勒所谓“萎缩偏枯的”、“狭隘扭曲的”人性而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人生呢?这就端视我们的价值观念而定。我们若反对有关检查制度或个人道德的法律,认为这些法律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不可忍受的侵犯,则我们必先相信,这类法律所禁止的活动,是一个善的社会中,人类的基本需要,或径直是任何社会中,人类的基本需要。而维护这样的法律,就是主张这些需求,不是基本的需求;或是认定,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无法不牺牲某些比个人自由”层次更高的、能满足更深刻需求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不仅是由某一主观的标准所决定,而且另外一些具有经验上、或先验上客观地位的标准,也确定了这些价值要高于个人自由。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所能享有的“依自己希望去生活的自由程度”,在分量上,必须和其他某些价值比较衡量,最显著的例子或许是平等、正义、幸福、安全或公共秩序等价值。基于这个缘故,这种自由就不能漫无限制。涂纳曾经很正确地提醒我们:不论强者的力量,是身体上的,或经济上的力量,我们都必须对他们的自由,加以限制。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尊重,并不是因为这是某种“先验的”规则,从而在这规则下,对一个人的自由之尊重,在逻辑上即蕴涵了对和他一样的别人的自由之尊重,而只是因为,在人类的天性之中,对“正义原则”的尊重、或对显著的不平等待遇的羞耻感,与对自由的渴望一样,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我们不能拥有所有的东西”,这是必然的真理,而不是偶然的真理。

柏克呼吁我们要经常补偿、协调、与制衡;穆勒呼吁我们要做新的“生活实验”,虽然这种实验可能总是有差错的地方。正是因为知道:即使在一个全由然善良而理性的人们与全然清晰而明朗的思想,所构成的理想世界中,我们也无法得到直接了当的、确定无疑的解答,这不仅在原则上是如此,在实际上也是如此。承认这一事实,可能会使那些寻找终极的解决之道、以及寻求独一无二、包罗一切、永久有效的体系的人士,为之疯狂。然而,那些和康德一样,认知了“人性本是扭曲的素材,不能从中产生直截的事物”这一真理的人,却无法不获致这样的结论。

无论是从理智上、或情感上来讲,“一元论”(monism)及对惟一标准的信仰,都是使人获得最深刻的满足感的东西,对于这一事实,我们不必多加强调。这惟一判断的标准,不论是来自对未来某种完美境地的憧憬。于是,削足适履的野蛮行为,竟取得了“先验的”理由。为了维持我们的绝对范畴或理想,而牺牲人类性命,是同时违反科学原则、及历史原则的;而在我们这时代,右派与左派的人士中,都同样有不少人仍持上述这种削足适履的态度,这和尊重事实的人所持有的原则,是互不相容的。

在我看来,“多元主义”(pluralism)以及它所蕴涵的“消极”自由,是比较真确、比较合乎人性理想的主张,要比那些在大规模的、受控制的权威结构中,寻求阶级、民族、或全人类“积极”自我作主之理想的人士,所持有的目标,更为真确、也更合乎人性。多元主义比较真确,因为它至少承认:人类的目标不止一个,而这些目标,也未必都能用同一的标准,加以比较,其中有许多还不断互相对立抗争。认为所有的价值,都可标刻在同一个尺度上,我们只要加以检视,即可以决定何者为最高价值,这一类论调,在我看来,似乎违背了我们认为“人类是自由的行为者”的知识,而且将道德抉择,误视为原则上可以用计算尺衡量完成的一种工作。主张在某种终极的、调和万物而又确可实现的“综合”之中,“责任即是利益”、“个人自由即是纯粹的民主政治(或集权国家)”,只是在“自欺”或“伪善”之上,蒙覆一层形上的遮掩物的行为而已。

人类本来就具有不可预测的“自我转化”的潜能,人类已经发现他们的生活之中,有许多对人类的自都发展而言,系属不可或缺的东西;多元主义不会假借某种遥远而不能自圆其说的理想之名义,来剥夺他们这些东西,如某些“体系建构家”所做的那般,因此,多元主义比较合乎人性。到了最终,人类总要在诸多终极的价值之间,加以选择;他们之所以照他们的方式去选择,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思想,取决于基本的道德范畴与概念,无论如何,这些范畴与概念,在长久的时间与广袤的空间之中,已是他们的存有与思想,以及他们认同感的一部分,同时,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因素。

在我们这个已趋没落的资本主义文明中,这种“能自由选择”的,但不主张这些目的“永远正确”的理想,以及与此有关的“价值多元主义”(the pluiarism of values),或许只是一种晚出的成果;或许是远古时代及原始社会从未体认到,而后世子孙也将投之以好奇、甚至同情的眼光,但却仍不太了解的一种理想。这或许会是事实,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却不必因此而推出怀疑主义的结论。“原则”并不会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其有效持续,就变得比较不够神圣。坦率说来,想要保证我们的价值,在某种客观的境界中,可以取得永恒与稳固,这种欲望,或许根本只是对“童稚性的确定感”、或对我们原始时代想象中的“绝对价值”之渴望而已。我们这个时代里,一位可敬的作家曾经说过:“文明人之所以不同于野蛮人,在于文明人既了解他的信念之‘真确性’是相对的。而又能够果敢地维多护那些信念。”我们内心或许都有一股欲望,想要追求较此更进一步的东西,这欲望本是一种深刻的、不可救药的形上需求,然而,让这种欲望左右我们的实际行为,也正是道德与政治上,一种同样深刻、而却更危险的不成熟之表征。

04
5

刘擎《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

0
归档:2022年5月分类:政治哲学

摘要

本文通过讨论以赛亚·伯林的民族主义论述,分析自由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与复杂性。作者认为,伯林的自由多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具有和解包容的可能,但始终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因此他未能提出一套清晰的关于“自由民族主义”的规范性学说。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标志着自由民族主义的实践困境,而仅仅在观念层面上做出分析疏理无法克服这种困境,必须借助具体语境下的社会学分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达成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文章在最后勾勒了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民族主义兴起的形态特征,指出了发展自由民族主义论述的必要性与困难所在。

中国的现状

民族主义思潮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强劲崛起是一个显著的事实,而与此形成激烈竞争的是晚近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两者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公共辩论中最为醒目的话题之一(李世涛主编,2002)。无论是知识分子的争论,还是互联网上的民间大众讨论,无论是对具体事件的直觉反应,还是在理念层面上的立场言说,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呈现出严重的分歧,公众意识在此出现了两极化的对垒。

在意识形态谱系的一端,民族主义被写在信念的旗帜上,发出悲壮的召唤,自由主义主张的普适价值(人权、自由与民主)经常被视为虚假的甚至伪善的;而在另一端,民族主义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象征着狭隘、偏激与灾难,是需要被克服与超越的蒙昧与危险的狂热情感。在公共讨论中,人们经常会被置于一种强制性的审问与抉择:是放弃还是坚持民族主义立场?而答案似乎是如此至关重要。对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来说,这是检验“爱国”与“卖国”、“忠诚”与“背叛”、“英雄”与“败类”的试金石;而对于另一方的自由主义者来说,是否能将自由主义的价值置于民族情感之上,意味着对“开放”还是“封闭”、“文明”还是“野蛮”、“和平”还是“暴力”的抉择。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由民族主义”(liberalnationalism)———这种能够使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彼此和解、甚至相互结盟的理念———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格外的吸引力,它可能为我们的社会认同提供新的想象空间,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政治文化选择。因此,考察自由民族主义的理论内涵,探讨它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性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伯林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赛亚·伯林的民族主义思想的讨论,分析自由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与复杂性,并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态特征中,讨论发展自由民族主义论述的必要性与困境。任何文化民族主义的理想,在其实践中都不得不与政治相关,其现实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必须是一种“政治民族主义”。伯林的犹太复国主义本来只是追求一种“在家”的理想,却不能不为寻求家园而展开政治斗争。

伯林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困难。在《两种民族主义概念》的访谈中,当被问及,“怎样的政治结构才适合文化自决的新时代并且维护自由,避免有一些一触即发的流血冲突”?伯林的回应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更加突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政治框架的文化自决恰恰是现在面临的问题……像赫尔德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显然并没有考虑到这问题”(嘉德尔斯,1999:260)。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赫尔德以及马志尼所抱有的信念———各个“社会可以沿着它自身内在的路线和平地、非暴力地发展,对其他同样致力于和平发展的社会非但不存嫉妒与敌意,而且还非常同情”———“是过于天真”了(嘉德尔斯,1999:259-260)。而对于这种善意的“天真”,伯林并没有像后来的一些自由民族主义者试图做的那样,设法发展一套更为“成熟”的理论原则来加以弥补,因为(再一次)他的反唯理主义的知识倾向妨碍了他,在他看来,那是更为天真的做法。伯林愿意做的,就是怀着对这种天真善意的同情,同时以他“狐狸般的”警觉,不断地对民族主义“进攻性”的危险予以解剖,并提出警策。

那么,什么是伯林最为敏感的政治民族主义的危险?当被问及:“是什么使得文化自决的热望演变为民族主义的进攻”时,伯林回答说:一种受到伤害的“民族精神”,打个比喻说,就像一根被强力扳弯的树枝,一旦放开就会猛烈地弹回去。民族主义,至少在西方,是压力引起的创伤所造成的。至于东欧和前苏维埃帝国,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开裂的伤口,经受多年压迫和屈辱之后,解放了的民族和它们的领袖容易产生一种剧烈的反作用,产生一种突然爆发的民族自豪感和往往具有进攻性的坚持自己主张的行为。

“弯枝”(benttwig)成为伯林论述民族主义的一个中心隐喻。“弯曲”(bent)暗示了民族遭到的羞辱性征服,来自“更先进的”、文化上更优越的外国势力的征服。但是,这个被迫弯曲的枝条终究要反弹回去,以鞭挞民族的欺辱者。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忍受外来的长期羞辱,“迟早会有无法控制的强烈反应。人们再也不愿容忍一个有优越感的民族、阶级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盛气凌人的态度和侮辱。迟早,他们会提出民族主义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得听他们摆布?'"他们有什么权利……?'"我们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不能……'”(嘉德尔斯,1999:257)。这里的关键词是“羞辱”以及“雪耻”。这是伯林在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中看到的最为突出的情感。“弯枝”会以盲目的、非理性的过度反弹来回应曾经遭受的羞辱,成为攻击性的民族主义。这是弯枝隐喻的重点所在。

为什么伯林会对攻击性的民族主义如此忧虑?血腥的冲突、残酷的战争———这些“人道代价”当然是重要而且明显的理由。但还有更为潜藏的理由。在走向雪耻的民族自决的政治斗争中,民族主义话语几乎无可避免地走向极端,走向偏见,成为一种偏执的、反自由的意识形态,一种惟我独尊的、整体性的、道德上无限制的民族主义。这是一种与马志尼等民主派所持有的民族主义反差鲜明的另一种民族主义:“民族自由存在于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切可能障碍的铲除中,也就是要对一切权力的竞争者发起圣战———内部的阶级或团体,以及外部的力量,即其他民族。”这种形态的民族主义和它的两个“令人恐惧的兄弟”———种族主义和宗教狂热主义———一样,会演变出我们时代“最恐怖和最野蛮的现象”(伯林,2004b:287-288)。在此,攻击性民族主义对自由价值的压制与摧毁,是伯林忧虑的深层原因。

所以,即使民族的政治自决就长远而言有利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自由发展,但如果在短期内会出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而限制许多个人的和群体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是许多后来的自由民族主义①者愿意承担的代价,伯林将对此十分勉强。对他而言,集体性的自决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而只是一种条件,与其他许多条件一样,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和群体的自由发展。因此,正如米勒和汉普夏尔(StuartHampshire)等人都指出的那样,“民族自决”对于伯林来说只是“工具性”的(Miller,2005:117)。从这个角度来看,伯林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并没有普遍性的原则依据,而是出于一种实际的、工具性的考虑。

伯林的另一位朋友、哲学家沃尔海姆(RichardWollheim)指出,犹太复国主义对于伯林不是意识形态,而只是推动以色列立国的实际途径,是“对犹太人具体苦境的明智的解决方案”。言下之意,如果还有别的方法(比如伯林说过,如果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药,犹太人吃了就能够一夜之间变为丹麦人,他会鼓励他们吃这种药),伯林很可能不会选择犹太复国主义。在沃尔海姆看来,这就是为什么在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正当性论述中,伯林对“积极正当性论证”持极为温和的态度,而偏爱“消极正当性论证”(Wollheim,2001:166)。然而,犹太复国主义毕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蓝图,就此而言,汉普夏尔的问题是尖锐的———伯林如何可能调和对先验蓝图的反对与他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马格利特最终的结论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紧张,伯林也没有真正解决这种紧张(Margalit,2001:157)。

沃尔海姆也指出,伯林犹太复国主义与他的总体生活态度具有“很别扭”的关系,“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多少是一个例外”(Wollheim,2001:168)。总的来说,以赛亚·伯林对民族主义怀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其中的紧张在于,他一方面重视民族“文化自决”的价值,因为这对于多样而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但他在另一方面极为忧虑民族“政治自决”的危险,因为政治形态的民族主义是不稳定的,总是可能走向反自由的方向。非政治化的文化自决是伯林所期望的,而他良好的“现实感”告诉他,离开政治的文化自决往往是不可能的。正是民族主义所要求的“政治化”使伯林犹豫不决。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语境:创伤记忆与雪耻情结

本文以上的分析所获得的一个结论是: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表明,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无法仅仅通过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清理来解决,无法诉诸一套明确的政治哲学原则或纲领来化解。自由民族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改革方案。如果我们期望人类普遍的自由价值与对自身民族的特殊偏爱之间达成和解,只能在具体语境的实践中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由思想观念的研究中启程,走向社会学的探索,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开拓出富有实践性的自由民族主义的改良路径。

如果以自由民族主义的视野来考察,中国当下突出而紧迫的问题是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排斥和极端对立。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从来没有发展出一套自由的“民族论述”,而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也从来没有发展出民族的“自由论述”。这是双方的失败,而其负面的结果是:一种偏激和危险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既妨碍了自由的价值, 也最终会损害民族的利益。伯林曾指出,在民族主义兴起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民族经受的历史创伤,一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动荡与结构变迁。这两点都与中国目前的民族主义形态有关。

首先,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来自一种创伤性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心理事实,如果不能同情地理解这种社会心理,也就不可能发展出具有实践潜力的自由民族主义论述。伯林在一篇短文《关于偏见的笔记中》中表达了民族主义“常常是创伤的产物”这一观点,其中特别提到“如果俄国人没有被西方视为野蛮的大众,中国人没有在鸦片战争或更普遍的剥削中受屈辱”,他们不会轻易接受极端的观念(伯林,2003c:396)。中国的历史无疑记载着民族的创伤体验。但是,历史记忆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只有在当下的语境中重新建构之后才能形成一种有力的叙事。设想一下,对于一个“正统的汉民族主义者来说”,最为深重的历史创伤应该是千百万“汉人”曾在长达250年的时间里沦为满人的“亡国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奇耻大辱更令人沉痛的历史记忆吗?实际上,从“反清复明”的先驱义士到孙中山的革命同盟,一直曾坚持着激昂的“排满”诉求,这种民族主义的斗争叙事持续了几百年,并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然而,如今电视剧中那些连篇累牍的关于大清皇帝们“丰功伟绩”的故事,却丝毫不会激发我们的民族主义激情。因为历史变迁了,“满人”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排满主义的义愤已经被化解、被超越而最终被遗忘了。

历史的“创伤记忆”只有在“新鲜伤口”的刺激下才会重新复活。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义愤主要指向西方(尤其是美国)与日本。从中国大使馆被美军轰炸、到南海的飞机相撞、到日本公司职员在珠海的集体嫖娼等一系列事件中,中国人感受到直接的、当下的耻辱体验。这种新的屈辱感选择性地激活了创伤记忆———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直到日本侵华战争所遗留的历史伤口,而作为这一历史记忆的中心象征———火烧圆明园以及南京大屠杀等事件———散发着格外血腥的气息。于是,“新仇”接续“旧恨”构成了悲愤性的民族历史叙事。由此可见,历史创伤转化为一种社会心理事实是社会学层面上的选择性建构。创伤记忆或许会激发极端的、狭隘的与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但这种生成转化并不是直接的,也不是必然的,它与现代性条件下的社会变迁具有深刻的关联。这正是伯林思想蕴含的第二个启示。

伯林在分析俄国与德国的民族主义兴起时指出,“尽管在我看来, 民族主义首先是受到伤害的社会做出的反应,不过这虽然是民族主义肯定自身的必要条件,却不是一个充足的理由。”在伯林的分析中,“社会变迁”(对于俄国,是彼得大帝剧烈而迅速的现代化造成的冲击)是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前提,“技术革命的后果或新市场的开拓和旧市场的衰败,各阶层的生活因此而被打乱……于是人们努力创造一种新的综合,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以便为与他们的信念及生活方式相对立的势力做出的反抗加以解释和辩解,并指出一个新的方向,为自己提供一个自我认同的新中心”(伯林,2003a:416)。这段论述对我们认识当下的状况仍然具有相关性。

在中国最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社会的价值观念与阶层结构都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文革之后终结了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竞争”、“商品”、“资本”和“财产”逐渐成为公共话语中的关键词,“市场价值”导向的意识形态叙述改变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系列改革方案在刺激生产力增长的同时也重新分配了社会资源和财富,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扩张、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和产业结构的重组等因素,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层,相应的贫富不均也日渐鲜明。所有这些精神领域和物质层面的变化发生在短短的20多年之间,使中国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化冲击,在社会心理层面造成了自我认同与价值归属的危机和紊乱。在这种状况下,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综合,以获得明确而统一的自我认同和对于生活的“意义感”。而民族主义生逢其时地提供了一个认同与意义资源。尤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现代化深刻地介入了当今的全球化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进入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多个维度的互动,既是交换融和,也是博弈斗争。虽然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许多经济利益,但全球化作为一个博弈格局仍然具有结构性的不平等,中国仍然受到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压力。虽然社会成员所经历的社会动荡与全球化的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公众在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归属方面需要一种“简洁性”,而民族主义恰恰提供了这种简洁性。于是,民族历史的创伤记忆,经过改革年代社会转型的特定条件,得以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重构,形成当今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形态,可称之为“雪耻型民族主义”。

创伤记忆只是今天民族主义勃兴的一个源头。现代性的社会变迁需要调动与此平行的另一种民族记忆,那是以“强汉盛唐”的辉煌传说 为代表的历史叙事,一种中华帝国的“华夏中心主义”叙事,它唤起了许多中国人对往昔的强盛、骄傲与尊严的深切缅怀,并激发出对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烈想象。创伤记忆与复兴想象,这两种叙事共同建构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气质形态。“雪耻型民族主义”———以重返远古时代曾经的辉煌来彻底洗刷近代以来的屈辱,这种民族主义话语不只是一种情绪性的集体宣言,同时也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为日常经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认知框架。在这种叙事所支持的阐释图景中,所有个人的遭遇只要涉及异族外邦就不再是孤立的、意外的和偶然的,都与文化、政治、军事与经济的结构性压迫相联系。来自外企上司的傲慢言辞、被拒绝的签证、在海关遭遇的“特别问询”,甚至目睹那些出入高级宾馆的异族男人身边伴随着迷人的中国女人等等最细微的不良感受,都会激发悲愤的民族情绪,可以毫不迟疑地与奥运会申办的落选、与大使馆被炸、与中国公民在国外被警察殴打等等“整合”起来,生成逻辑一致的整体性耻辱感。我们在20世纪初郁达夫的私性小说《沉沦》中已经看到了这种阐释的原型。小说中那位苦闷的青年主人公在日本妓院遭受冷遇之后,发出了强劲的民族呐喊:“中国呀中国!你怎么还不强大起来!”“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借助于民族主义的解释逻辑,个体的不幸遭遇将得以与民族的苦难命运有机地合为一体,由此超越了个人的卑微感,上升为一种悲壮体验。而日常经验与抽象理念互为增援,不断地加固了民族主义宏大叙事的建构,最终为身处社会变迁压力下的人们提供了自我认同和价值归属的可能。

雪耻型民族主义具有不断激进化的可能。骄傲与创伤的双重性反差会产生一种激增性的循环反馈:对雪耻的诉求越强烈,就越容易被外来的冲击所挫伤,而越发深重的屈辱感将会唤起更为迫切的复兴渴望。因此,雪耻型民族主义具有一种持续的内在紧张,宛如一个允诺已久却迟迟未临的狂欢高潮,令人焦虑不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种集体性的焦虑之中。即便那些民族主义的极端反对者,或“民族虚无主义者”也是如此。那些诸如“宁愿再被殖民三百年”或者“解散中国”的鼓吹,正是试图以一种自虐性的狂热一劳永逸地解脱这种焦虑。无论是拒绝还是坚持,民族情感都是特定历史的造物,也是我们共同的地平线。如果我们无法摆脱民族主义,真实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民族主义。

雪耻型民族主义具有某种反自由的倾向,也是伯林所说的“弯枝”隐喻典型形态:它将“民族的统一与自决的利益提升为最高价值,必要时其他一切考虑必须服从这种利益……”“假如满足我所归属的有机体的需要变得与实现其他群体的目标不可调和,那么,我或者我不可分割地属于其中的社会别无选择,只能强迫那些群体屈服,必要时就诉诸武力。假如我的群体———让我们称它为民族———想自由地实现其真正的本性,就必须清除道路上的障碍”(伯林,2003a:403、409)。在当今中国的雪耻话语中,尤其在网络论坛最为极端的呐喊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极端的、盲目的和非理性的复仇主义的潜流———以“来一次东京大屠杀”来雪“南京大屠杀”之耻,以“日本是劣等民族”来回应“支那劣等民族”论,以我对你的仇杀来血洗你对我的蹂躏、以野蛮来应战野蛮、以残暴回敬残暴。而不同意这些论调的人,一概被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剥夺了作为“中国人的资格”,是美国的或者日本的“走狗”。但是,辨识现存民族主义情绪中的极端倾向是容易的,简单地指责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并不困难,但仅止于此却无助于克服和避免其危险。

在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对时代变化的解释话语,民族主义很自然地得以借助历史的创伤记忆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发展出有效的自由民族主义论述,狂热的、激进的、攻击性的民族主义将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发展出自由民族主义的论述是困难的,却不是不可能的。如何克服与超越“自由的”价值与“民族的”价值之间的两极对立?对于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来说,如果仅仅坚持一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教条,如果将一切对自身民族的特殊依恋都看作无可救药的狂热偏见,如果相信只有成为“世界主义者”才能摆脱极端民族主义的危险,那么就等于放弃了发展自由民族主义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自由主义者需要从自身狭隘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怀着对民族情感与自身利益的同情理解,对当代中国与世界格局提供更深刻的、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才有可能克服雪耻型民族主义走向极端的潜在危险。中国的民族主义需要注入自由主义的血液,但这不应该是唯理主义的教条,不是普适主义的幻想,而是一种坚持最低基本价值的、同时具有高度智慧的自由改良主义。

22
4

读书笔记——养育男孩

0
归档:2022年4月分类:点滴生活

序言

关于成功与快乐的科学研究表明,财富上的成功并不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事实上,财富有时会让人变得痛苦和孤独。无论你的孩子未来会如何,如果他能够保持温暖的内心和快乐的天性,形成强壮的脊梁与积极的态度,他的成长之路便会更加顺利。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需要情商,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与人为善是打开快乐之门的真正的钥匙。

男孩们总是精力充沛。他们喜欢到处走动,尝试许多事情。同时,他们也非常坦率真诚。如果能够保持这些品质,我们的男孩便会成为很好的父亲、朋友,甚至是优秀的领导与合作伙伴。

数字化时代,我们应当和自己的儿子多一些互动,而不是让他们沉迷于限制大脑发展和阻碍人际交往的电脑屏幕或是电子游戏。这是一个取得平衡的问题,而这本书则能够帮助你找到这种平衡。

男孩的成长过程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父母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区别应对。我们还需要知道,男孩和女孩的激素分泌以及发展轨迹也是不一样的。起初,男孩学习新事物的速度会比女孩慢得多,但很快会赶上来。对此,我们需要循循善诱,并且让学习变得有趣而积极,引发他们的兴趣。

第1章 这就是男孩

我们生活的今天,女孩更能把握自己,她们积极向上,工作努力。但是,男孩在生活中却经常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不佳,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容易暴躁,容易染上酗酒、吸毒等恶习。男孩和女孩在行为上的这种差别很早就产生了,不信你可以到幼儿园亲眼看看。女孩会聚在一起玩,非常快乐;男孩们却只知道疯跑,就像印第安人围着野牛疯跑一样。他们故意惹女孩生气,还和同伴打架。

“男子汉”的特征无处不在:一方面,他们缺乏经验,喜欢冒险;另一方面,他们有能力,富有同情心,性格坚强。

上小学时,男孩的作业写得潦草不说,还错误百出。到三年级时,绝大多数男孩不再愿意看书。到了中学,他们不参加辩论赛、音乐会、讨论会或其他非运动类的活动。他们假装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在他们看来,“无知就是酷”。

十来岁的男孩根本不懂男女之间的感情,也不知道怎样讨女孩的欢心。当有女孩在身边时,有些男孩盛气凌人;但是也有些男孩过于腼腆,不喜欢有女孩在身边。他们有的甚至不懂最基本的谈话技巧。

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男孩和女孩在性格上是不一样的,这进一步证明了父母的直觉是对的。我们开始懂得怎样欣赏男孩的阳刚之气,不管它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我们都不再压制它。

我们希望男孩能成为优秀的男人,而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成为这样的人,其中,理解他们是关键。

第2章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活力都会令我们吃惊。但是人们的困惑在于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他们的需要,也不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给予。

男孩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一点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他是“她”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还是属于她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阶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

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虽然男孩与母亲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更广阔的世界开始向他招手。)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男孩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男人而感到高兴。

第三阶段是从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在这一阶段,男孩参加成人社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活动将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

对于那些身为6~13岁之间男孩的父亲来说,他们不应该再把精力只放在工作上。父亲常常缺席家庭活动会给男孩造成不良影响,会让男孩感觉不到来自父亲的支持。这样的父亲必然会伤害他们的儿子。

1、从出生到6岁:温柔岁月

婴儿就是婴儿。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并不关心,我们大人也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浪费精力。婴儿喜欢让人抱着,喜欢有人和他们玩,喜欢被人逗,喜欢咯咯地笑;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险,四处摸索。他们的性格迥异。一些孩子比较容易安抚——他们安静、放松,一觉就睡很长时间。但有些孩子喜欢制造噪声,很难入睡,一直动来动去。还有一些孩子性情急躁,需要父母不停的爱抚才能平静下来。

如果男孩主要由母亲来照料,那么在这个孩子的心中,母亲是他寻求爱情的第一参照。从男孩蹒跚学步时起,如果母亲严格要求,定下种种原则,但是从没有打骂、羞辱过孩子,那么他会大踏步地前进。他知道,他在母亲心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当儿子抓到蜥蜴或者用泥巴捏出馅饼时,母亲会喜形于色,对孩子的成就大加赞叹。父亲也会和孩子打闹、开玩笑,动作是那么轻柔。当儿子生病时,父亲也会在一旁轻声安慰,为他读故事书哄他入睡。这会让小男孩懂得:男人是善良的,生机勃勃的;男人同样会阅读,有能力撑起这个家。

2、6~13岁:学着成为男人

男孩到了6岁左右,一个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甚至连那些最安静的男孩也突然想舞刀弄枪,幻想自己身披着超人斗篷,与想象中的坏人较量、大声吼叫。这些重要变化并非偶然。6岁左右的男孩似乎更喜欢和爸爸或其他男性在一起,与他们形影不离,想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他们的目的就是学着做一个男人。

男孩突然对父亲产生了兴趣,并不说明已经到了母亲该退出他们生活领域的时候。如果母亲突然消失,带走了她所有的关爱和温暖,他就会发生可怕的转变:为了抑制自己的忧伤和痛苦,他内心深处会关闭与母亲有联系的方面,即他温柔、可爱的一面。

矮个儿男孩更容易感到害羞、焦虑或压抑,但是最近一次研究并没有得出同样结论。原因可能是社会在变化,变得更为多样化,更为宽容。如果孩子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表扬和肯定,并且能与家人进行良好的交流,那么虽然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也不会感到特别有压力。

男孩从6岁左右到13岁的这段时间对爸爸来说至关重要。这是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在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的关键时期。现在就是“抽空”做这些事的时候。小事同样重要:夏天的夜晚,和儿子一起玩耍;边散步边和小家伙谈论生活,向他讲述自己的童年;因为喜欢,所以和儿子一起运动,一起培养共同的爱好。美好的回忆始于此,几十年后,无论是你还是他,每当回首往事,都会感到无尽的深情。

3、14岁:向男人转变

男孩14岁左右开始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在一般情况下,此时男孩进入了快速发育期,身体内部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睾丸激素大幅增加,含量几乎是以前的8倍!尽管每个男孩都大不相同,但是这个年龄的男孩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好辩、焦躁、喜怒无常。这并不说明他们变坏了,只是他们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他们需要自己解答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疑惑,需要开始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学会生活——生物钟在催促他们前进。

对于十几岁的男孩来说,他们和父亲相处时总会意气用事,令对方发狂。通常,父亲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疼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做到这一点并尽力去教导孩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两个男人在一起总会使事情变得复杂难解。如果此时有人在其中调节,那么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能得以缓和。(一些出色的电影就是以此为题材的,例如《王者之旅》和阿尔伯特·芬尼主演的《乡村之恋》。)

需要把男孩培养成谦虚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日常小事能够帮助他们学会谦虚,例如当他们做错事该道歉的时候必须要求他们道歉,还要让他们学会助人为乐、尊敬他人。孩子们必须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或许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会让他们懂得这一点。

十几岁的男孩总是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道德标准只服从于自己的兴趣,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是,让他们参与有关义务、公正以及是非的热烈讨论。我们必须强化一些基本品质——负责、全面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考虑后果。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让他们学会坚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母亲让他们知道这一点,父亲使这一点在他们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如果孩子对此还是没有概念,那么年长者就该站出来,身体力行地教导他们。

对于14岁或者16岁的男孩来说,他们还远没有做好“独自面对外部世界”的准备。这时,必须有人担当起“桥梁”的角色,这也正是引导者需要做的。在这个年龄,我们不能让少年们在没有成年人关照的情况下整天和同龄人待在一起。引导者发挥的作用超过老师或者是教练:引导者在孩子们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同时孩子们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很特殊。

你需要一些这样的朋友,他们关心、喜欢你的孩子,并能像个长辈一样经常为孩子做一些事。这些朋友会对你的孩子产生兴趣,会询问他们对某些事的意见。他们欢迎孩子常去他们家中玩,使孩子成为他们家中受欢迎的人。当孩子与自己的家人关系紧张时,他们能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如果孩子的父母较为封闭,孩子就会受到伤害。对此,我深有体会。我的父母本来就是害羞的人,移居加拿大后,他们更内向、更怕见人了。他们一直没能为我们找到同龄的玩伴,他们也没交到新朋友,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因此,我们无法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无法扩展我们的生活范围。结果,我和妹妹长到十几岁时,为了从自己的小世界里挣脱出来,我们做过很多冒险的事,最后戏剧般地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今天,母亲在养育孩子方面做得很出色,但是父亲才刚刚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孩子找到一个好的引导者,是父母们在抚育孩子的征程上遇到的另一个难题。

第3章 睾丸激素

睾丸激素会使男孩发生重大变化:4岁——男孩开始变得淘气、好动。13岁——男孩进入快速成长时期,缺乏目标。14岁——遇到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考验,开始进入成年期的早期阶段。

出生几个月后,婴儿睾丸激素的含量会下降到刚出生时的1/15。在婴儿蹒跚学步的整个阶段内,他体内睾丸激素的含量会一直比较低。蹒跚学步的男孩和女孩的行为表现非常相似。当男孩长到4岁时,睾丸激素激增——达到之前的两倍。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没人能解释清楚。长到5岁时,小男孩会对战斗、英雄行为、冒险以及需要花费极大精力的游戏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在男孩5岁的时候,体内的睾丸激素会下降一半。这时,他会再次平静下来。这时,他体内的睾丸激素仍然足以使他对运动、冒险以及探险感兴趣,但唯独对女孩不“感冒”。在11~13岁这段时间内,睾丸激素含量开始再次急剧上升——会达到蹒跚学步时期的8倍。睾丸激素激增的结果就是,男孩的四肢会突然猛长,以至于他全身的神经系统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睾丸激素同样会对男孩的心情和精力造成影响,其影响力超过了生长激素。毫无疑问,这会使男孩精力旺盛,也会使他们变得狂躁。这也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驯服马,要先阉割它们的原因。

性欲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都是受大脑和激素的控制。一些人经历的不幸和痛苦(如遭到性侵犯)都可以追溯到性欲和攻击行为上。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女性和他们一样都是人类,要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多为她们考虑,努力学着做个好男人。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睾丸激素能使男孩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体内睾丸激素含量高的男孩通常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在学校里,老师会发现,一些男孩要么是班里的英雄,要么就变成无可救药的坏学生,因为这样的孩子没有中间道路可选。如果老师能和这类男生成为朋友,引导他们把过剩的精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些男孩就能茁壮成长,这也有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氛围。

男孩要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如果他是个充满同情心的人,那么一定要让他感受到关爱和体贴。

第4章 男孩和女孩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

当胎儿还孕育在母体中时,男女胎儿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其中一个差别是,男孩大脑的发育速度明显慢于女孩大脑的发育速度。另一个差别是,男孩大脑的左右半球之间的联系少于女孩。

婴儿出生前后,他们大脑的生长就像放在太阳底下的一盆紫花苜蓿,在不知不觉中发芽。大脑细胞生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彼此间不断建立起新的联系。对于所有婴儿而言,大脑左半球皮质的生长速度比右半球皮质的生长速度慢,但是男婴大脑皮质的生长速度更慢。女婴体内的雌激素促进了大脑细胞的快速发育。

男孩的大脑右半球不断发育、完善,试图与左半球建立联系。但是大脑的左半球还没做好与右半球建立联系的准备,导致从右半球延伸到左半球的神经细胞无法进入左半球,只能返回右半球并连接到右半球上。因此,男孩大脑右半球的内部连接发达,而与左半球的连接较少。

学会交流。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或语言方面遇到困难,那么你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帮助孩子。珍妮·哈拉斯蒂等人对交流障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功。就学习语言而言,最佳的学习时间是从出生到8岁。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后,我们还能继续学习,但是年龄越大,就越难改变大脑早期的连接。

跟孩子说话——逐步进行。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口语训练,但一定要注意,讲话内容取决于孩子的年龄。1岁以下的婴儿开始牙牙学语,开始手舞足蹈地比比画画。这预示着,他们已经可以开始学习语言交流了。这时应该教他们说单个的字。你在和孩子说话时,应高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只能高出一个层次。这样继续下去,孩子就能得到最大的提高。孩子喜欢这种游戏。所有人都喜欢交流。

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机会,给孩子解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当你和孩子在一起时,例如一起旅行、做家务或散步时,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和孩子聊天,对他们感到好奇的事物做出解释,或者回答他们的问题。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父母(他们对孩子关怀备至)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大脑的发育是从谈话开始的。

尽早开始给孩子读书。孩子才刚满1岁,或许你认为和他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还为时过早。其实此时你完全可以和他一起读书了,特别是那种韵律强、适合背诵的书。还有一点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那就是在睡觉前,把孩子抱到腿上或是搂着他陪他玩一会儿。

我们能帮助男孩更好地阅读,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及时地解决冲突,更好地体会别人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能帮助男孩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当孩子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开始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为迟缓。具体来说,这些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就是运用手指的能力,包括拿钢笔和拿剪刀的能力。

男孩大脑的右半球比较发达,这使他们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他们对数学得心应手,对机械能力的掌握也毫不逊色。此外,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如果遇到操作上的问题,他们倾向于亲自动手解决。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处理情感和行动,因此绝大多数男性会采取行动,而绝大多数女性更愿意静静地沉思。对于男性来说,他们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调动大脑的左半球,找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在现代世界里,体力劳动失去了以往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现在,男性的体力和精力需要转移,转移到另一种工作上去。这意味着,男孩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技巧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只有当他们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情感处理技巧,他们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超级男孩”,这样他们才能在各个领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第5章 父亲应该做些什么

绝大多数男孩喜欢运动,喜欢和父亲一起玩。他喜欢拥抱父亲,和父亲打闹。他喜欢和你一起探险,一起体验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他还需要安全感,因为父亲看上去高大魁梧、无所不能。他喜欢父亲讲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想见父亲的朋友,也想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养家的。他喜欢父亲教他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你不懂钓鱼,不知道怎样制作一些小东西,也不知道如何修理玩具车等,你们可以一起学习。

孩子会学习父亲的人生态度。孩子会学习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我的一个朋友开车带孩子出去玩时,他们在红灯前停下来等,这时,一个来自亚洲的家庭就闯了过去。

孩子通过观察父亲的行为来学习如何爱别人。儿童甚至通过观察你的举动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当你向妻子表达自己的关怀、哄妻子开心的时候,当你说出自己的浓浓爱意或与妻子拥抱、亲吻时,在无形之中,孩子都在向父亲学习。当我和妻子拥抱时,女儿总会挤进来。她喜欢被我们两个包围的感觉。当你们独处,悄悄地关上卧室的门时,孩子甚至也会从父母的这种行动中学会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崇高的。

父亲应该尊重妻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父亲应该自重,不要辱骂、蔑视妻子,必要时你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儿子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男性要尊重女性,还要让他知道,男人遇事同样能心平气和地商量,而不必动用武力。男孩不仅能听到父亲的意见,他还会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坚持让父母听听自己的想法。儿子讨厌看见父亲有失绅士风度。

离婚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打击,会破坏他对父亲所抱的希望和对父亲所怀的梦想。离婚后,一些男人感到极度悲伤,无法和妻儿保持正常的联系。还有一些人战胜困难,和孩子保持着正常的联系。不管你的婚姻出了什么问题,都不要脱离孩子的生活圈,这一点至关重要。离婚后,越来越多的父亲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

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伴侣,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以及足够的关心,努力保持亲密的夫妻关系,即使有时你不想这么做。到家庭分裂的那一天,一切都将悔之晚矣。

长久以来,没人明白这一点,尤其是母亲,通常她们费尽心思地让孩子平静下来,而父亲会再次把他们鼓动起来,打成一团!但是研究发现,孩子在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这是他们成为真正的男人所必须经历的一课:知道怎样玩得开心,怎样制造噪声,甚至怎样使自己生气;同时,他们也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必须结束。

男性意义重大的一课: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结束。如果在男孩三四岁的时候,你曾和他打闹过,那你就知道,开始时,小男孩很高兴,但一两分钟后,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变得愤怒起来。他们会高高昂起头,以示抗议,还会紧皱眉头,开始用肘推挤,用膝撞击。哎哟!痛呀!细心的父亲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打住!打住!停!然后,你可以给他上一课——不要大声吼叫,只需平静地解释就可以。

“你的身体是宝贵的(指着他的身体),我的身体也是宝贵的。如果有一方受伤,我们就不能再玩这个游戏了。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能用肘推挤,也不能用膝撞击,更不能用拳头猛击对方!明白吗?能做到吗?”(一个小技巧:最好说,“你能做到吗”,而不是“你会遵守这些规则吗”,这样听起来更委婉。对于像“你能做到吗”这样的问题来说,任何一个小男孩都不会说“不”。)然后你们就可以重新开始打闹了。小男孩学会了最重要的一个生活技巧,那就是自控力。学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为他们的无理和兴奋担心,因为这时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了。对男人来说,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男人通常比自己的妻子或女朋友坚强,因此,他必须知道怎样才能不失去理智,特别是当他感到愤怒、疲惫或沮丧时。

教育男孩学会尊重女性。当男孩长到14岁时,某天,他们会发现自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突然之间,他的个头超过了妈妈!即使是最可爱、最温柔的男孩都禁不住会想:“她不能再强迫我做什么事了!”这个想法迟早会付诸行动。他们通过欺骗、恐吓或其他狡猾的手段,在母子较量中占尽先机。这时必须及时地教育他们,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不必惊慌,也用不着焦虑或害怕。

对于妻子而言,她需要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男人。妻子需要的不是气壮山河的英雄,而是一个能站在她的立场上支持她、和她一起解决问题的普通人。妻子渴望丈夫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丈夫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能得到妻子的尊重和信赖。

得不到父爱的男孩以后更易产生暴力倾向、受到伤害、陷入困境、在校成绩不佳,而且在青春期时更有可能加入不良团伙。缺少父爱的女孩更易自卑,会更早与人发生性关系,虽然并不是出自她本意,然后可能怀孕,受到别人的鄙视,以致不能继续学业。通常而言,没有男人的家庭比较贫困。

第6章 母亲与儿子

如果你想与儿子亲密无间,帮助他卸下思想包袱,分享他的快乐,那么你们可以尝试一起做家务。无论你是跟孩子一起准备晚饭,还是教他如何在饭后把餐厅打扫干净,你们一起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他在数学上遇到的难题以及喜欢他的女孩。对绝大多数女性来说,与养育男孩相比,她们更有信心抚养女孩。她们认为,自己凭直觉就知道该怎么养育女孩。

女人会永远记着自己的父亲,也会记着父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她知道自己的弟弟、外甥和认识的男孩在学校的表现,也了解自己认识的所有男人——配偶、老师、老板、医生、同事和朋友。所有这些构成了她对男性的印象,也会让她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小男孩。

男孩的性格中也有温柔的一面,因此做母亲的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不能忽视他们性格中的这一面。有时,儿子是那么招人喜欢、那么乖巧,使我对他更加疼爱。虽然他是男孩,但也要给他机会,让他和比他年龄小的孩子一起玩耍,帮助他,也要让他有机会照顾小动物。看看这时的孩子是多么惹人喜爱。

父母要教育孩子爱护自己的身体,也要爱护他人的身体,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如果孩子认为伤害其他孩子很好玩,你就应该好好地教育他了。此外,还要禁止孩子玩一些可能会伤害到生殖器的游戏。

妈妈可以教儿子学会很多关于生活和爱情方面的事,帮助儿子在如何与异性相处上建立自信。妈妈是儿子的“第一个情人”,妈妈需要尊重儿子,要温柔地对待他,还要跟孩子一起玩,而不是想控制他或主宰他的世界。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妈妈应该鼓励他交朋友,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在如何与女孩相处上,妈妈应该给儿子相应的提示。妈妈甚至能预先告诉儿子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女孩有时很自私,做事欠考虑,因为女孩也不是圣人。

在小学阶段,孩子需要你的帮助和指导。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妈妈要在一旁看着,以防孩子出事。妈妈还要限制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孩子从电视机或电脑前走开,去参加锻炼。

孩子进入中学后,你应该学会和他“讨价还价”——“如果你帮我个忙,我就开车送你去”,“如果你把屋子打扫干净,我就给你做饭”。此时,孩子可能有了自己喜爱的运动,不再和你一起运动了。但是,一定不要疏远孩子,要和他保持友好的关系。

澳大利亚实行一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只有通过了这项考试才能进入大学读书。这项考试是一种接近于疯狂的竞争。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我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一条中间路线,鼓励他们在整个中学阶段好好学习,尽最大努力,但也不能忘记长大后自己想做的事——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

让男孩做家务。做家务有利于男孩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帮助他们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赢得自尊的最好方法是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事。会做饭,能熨衬衣,能照顾宠物,或者能找到一份兼职工作,所有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孩子更亲近的机会。教男孩做家务还能增进亲子交流,这可能会使你感到惊奇。如果你想与儿子亲密无间,帮助他卸下思想包袱,分享他的快乐,那么你们可以尝试一起做家务。无论你是跟孩子一起准备晚饭,还是教他如何在饭后把餐厅打扫干净,你们一起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他在数学上遇到的难题以及喜欢他的女孩。

今天的妈妈都是这样一代人,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大男子主义和男女平等问题。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儿子粗鲁地对待女孩,或者傲慢自大、举止轻狂,我们定会感到气愤不已。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校园里,没人和我们的孩子玩,没人理他们,当班级里的女孩和几年之后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人羞辱我们的儿子时,我们同样会感到痛心。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小心地帮儿子走过这段敏感时期。我们要让他相信,他和别人是一样的,但是绝不能允许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第7章 培养健康的性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知道性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希望他们对性保持清醒。除了导致怀孕以及各种性病等危险外,还有一种致命的危险,那就是艾滋病。这个原因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告诫理由。爱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但也是经常让人困惑的。对年轻人来说,最简单、最有益的事就是要明白异性相吸包含三种不同的类型:喜欢是一种思想的火花——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人生激励;爱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温馨、强烈、醉人、柔情;色欲是一种粗俗、热烈、令身心备受折磨的饥渴。

十几岁的少年会很快陷入恋爱的旋涡。在青春期,我们非常渴望去爱一个人,会用自己色彩斑斓的想象力去观察这个可能成为恋爱对象的人,把想象的光彩加在他(她)的身上。永远不要故意伤害或者虐待其他人。在性的问题上,年轻人需要更多的温馨呵护、积极的教育、有益的指导和一次成长的机会。

庆祝青春期的开始,也是帮助孩子认识性的一种积极行为,孩子10岁的时候是个很好的时间。最重要的部分是让他选择一家饭店,共进晚餐,不过这个晚餐有特殊的意义——选择的这家饭店是真正的成年人用餐的饭店,而不是儿童喜欢光顾的西式快餐店。

男孩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认为女孩都很出色。他们嫉妒女孩可以从容地谈笑风生,嫉妒她们的“机智”,也嫉妒她们优雅的体态。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女孩在诱惑他们,让他们充满期待,但又无法得到。除此之外,大部分男孩都对异性充满想象。他们心中都有自己高贵和纯洁的偶像女孩。

如果男孩得不到与现实中的女孩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会开始幻想进行控制或操控。他们对待女人的态度存在偏差,而且他们与女孩交往的能力不足,这使他们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差。许多不善于自我调整的男人从小时候开始就对性和爱情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使他们成为乏味的恋人,他们的妻子很快就会对他们失去兴趣。这使男人对性产生绝望,使他们不敢去爱,最终对一切都感到绝望。我怀疑这就是造成离婚的罪魁祸首。如果男孩能从父母和朋友那里得到赞美、爱和尊重,他可能会拥有一生的幸福。

男孩感受到这种活力,这就是他们喜欢重节拍的原因,也是他们喜欢活动、速度和危险的原因。他们本能地就知道这样做可以使他们向成年人转变。如果一个男孩非常喜欢自己的身体,经常拥抱自己的妈妈、爸爸和姐姐,他也会有很多方式来让自己感觉良好——比如跳舞、敲鼓等活动。对于这些男孩来说,性承载的负担并不是很重——它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困扰。

父母不能因为儿子对性或者女孩的错误认识而奚落他,这样做只能是掩耳盗铃。当观看电影、电视或在吃饭时讨论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刻意回避。当男孩10岁以后,他们会在交谈中经常使用有关性的词汇——诸如手淫、做爱、性高潮,甚至还会用一些更不雅的词,比如强奸和乱伦。对待性持更加开放的心态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妈妈可以真正地帮助孩子。如果妈妈是慈爱的,欣赏儿子的魅力(但不要用轻浮的态度),如果爸爸对妈妈非常尊重(并以积极的态度和尊重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那么男孩就会在与女孩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魅力和平等。在校内或校外组织里,如果鼓励男孩和女孩互相交谈和交往,并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友谊,他们就会摆脱忸怩而了解更多有关异性的常识。这样一来,他们就学会了如何建立友谊,将来就可以学习如何恋爱了。

所有的男人都会手淫,不论是他们小时候、结婚后,还是老年时期都会这样做。这是保持精子更新的简便机制,也是享受快乐时光的简单方法。父母需要做的只是以下两点:让男孩知道手淫是可以的;教给他这些知识后,要尊重男孩的隐私——告诉他使用纸巾,这样可以避免流出来的东西弄脏床单、睡衣和枕头。

不鼓励孩子看情色书刊,适时地与其讨论这个话题。不要因为孩子对情色书刊感兴趣就羞辱他,但是要告诉他什么样的情色书刊是健康的——尊重人的、令人愉悦的、与爱相关的才是好的。你可以帮他找到一些这样的书籍。

如果男孩很少见到裸体,那么这种影像会经常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如果他经常看到自己的妈妈和爸爸在浴室里裸体的话,他就不会过分关注裸体——他只会将女人看作具有美好身形的人而已,而不会产生淫欲。当我们的孩子看到那些有魅力的女人时,我们要让孩子想一想,她不仅有魅力,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但是很多情色书刊却剥夺了女人的人格尊严。

第8章 学校教育改革

克服学习困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时间和方法。满足这两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一定努力。如果孩子的父母关心他们,愿意陪在他们身边,这些孩子会飞速进步。这需要父母的决心和毅力——寻求专家的帮助;不要忽视孩子或搪塞孩子;与学校协商,请学校给孩子提供特殊帮助。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和其他孩子的父母讨论,主动采取措施,直到孩子的情况有所好转。

男校长或者年长的男教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们具有象征意义,孩子把他们看作某种化身,介于父亲和神灵之间。知道了这一点,他就必须责无旁贷地了解孩子,对于那些玩世不恭、惹是生非的孩子,他更要格外关心,一定要在他们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之前制止他们。如果校长或老师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已经赢得了孩子的信任,那么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校长或老师就可以直接和孩子谈,这样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

合理的做法是,给孩子布置少量的作业,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愿意完成的作业比那些在愤怒和沮丧中完成的要有意义得多。但是,这些男孩厌倦了花费整晚的时间来做必修作业,这使他们感到绝望,甚至发誓长大以后绝不从事需要大学文凭的职业。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是,他们有可能自此之后痛恨智力测试。

孩什么时候才能玩耍?他们应该有时间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自由支配课外的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紧张的心情。当然,学校本身应该营造气氛帮助男孩建立自信,给他们制定他们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给他们放松的机会。只有他们感到放松、舒服,他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乐趣。

掌握学习技巧,学好英语,对男孩以后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运用语言进行说理和交流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男孩以后的生活。他以后能否做一个好父亲、好伴侣以及好同事,都取决于运用语言的能力。男孩经常会产生孤独感,感觉受到了大家的孤立,这时,自我表现也是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因为这可能是学习困难的信号。一旦发现,尽早了解清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男孩之所以表现得咄咄逼人,完全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他们得不到男性长辈的欣赏和尊重,因此假装坚强。他们的规则是,在人们拒绝他之前,他先把别人拒之门外。如果男孩平时很少和自己的父亲或其他男性接触,那么他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男人。如果爸爸、叔叔或他们的朋友经常表扬孩子,这将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学校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规则,防止恐吓现象的发生,健全的学校规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意味着专门安排课时,给学生讲述有关恐吓的内容:什么是恐吓以及恐吓别人是不对的。学校还要安排专人在操场看护孩子,当有男生报告自己受到恐吓时,相关人员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干预。最好的方法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融入孩子和欺负他们的人之中,耐心解释,最终使他们明白自己给别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从而使双方都理解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受到了恐吓、欺负,一定要保持镇静,把孩子受人欺负的全过程详细了解清楚,然后再到学校,让学校相关部门采取适当措施。家长不能急于解决问题,学校需要时间来调查清楚,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措施。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不能把一切问题留给学校解决,自己不闻不问。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要避免那些规模过大、管理过于严格、非人性化的学校。那么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在选择小学时,应注意全校学生人数在400左右,中学学生人数应该在600左右。人数超过上述限制的学校就会变成效率低下的教育“工厂”。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们为了自我保护,会加入团伙组织,恐吓就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了。

第9章 男孩与运动

青少年的天性就是不加分析地崇拜自己的偶像。如果这个人是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那么男孩们不仅会模仿他的运动精神,也会模仿他的人品、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他开的玩笑。

对于大部分男孩来说,体育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运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也可以带来很多伤害。它可以培养男孩的归属感,塑造他们的性格,让他们自尊自重,锻炼身体。然而,运动也会伤害他们的身体,限制他们的思想,扭曲他们的价值观,给他们造成失败的巨大压力。

在澳大利亚,体育运动是一项神圣的活动。没有哪一种宗教信仰可以给人这种激情,也没有哪种信仰拥有如此众多的信徒,或者说没有哪种宗教信仰会给人如此振奋人心的力量。所以,对于男孩的父母来说,进行体育运动是一项主要的兴趣和挑战。

因为运动是男人与男孩互动的主要方式,所以男孩通常会在运动中形成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当孩子们刚刚能握住球拍或者拿住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习许多重要的人生道理了。输了怎么做(如果你输了,不要哭泣,也不要打别人,更不能把球一扔了之)。赢了怎么做(一定要谦虚,不要太“抬高自己”,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澳大利亚的父母能够忍受无穷无尽的烦恼,所以他们的孩子能够进行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的益处是很明显的——有趣、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塑造性格、培养友谊以及成就感和归属感。孩子会从中受益匪浅!体育教练、父母和领导就像一个部族的长者。他们应该记住,体育运动对于参与者来说就是一场游戏,而不是参与者要对运动(或者赞助者)负责。如果一项运动不能教会年轻人更好地生活,我们最好终止这项运动。

除了运动,世界的其他地方,男孩有很多机会,他们的偶像也会帮助他们。欧洲一些天气寒冷的地方,人们更喜欢待在室内——运动并不是唯一的娱乐活动。男人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男子气概。男孩会羡慕他们,并向音乐家、艺术家、工匠、电影制作人学习。

过分的竞争促使人们去冒险,变得有攻击性,甚至超越身体极限去追求胜利。成年人对此负有责任。孩子们大都喜欢追求快乐,除非我们让他们去竞争,否则他们并不会为此狂热。

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成群的孩子都可以在蓝天下翻滚、跳跃和奔跑,兴高采烈地欢笑、打闹。最重要的是,这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成年人理解运动,和他们的儿子一起享受运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态度以及记住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那么一切都会无比美好。

第10章 社会的挑战

如果父母身边有一些这样的网络,有值得信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单独的个人,还是有组织的集体,我们都可以把孩子交给他们,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

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后,他们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家庭。15岁左右,他们已经开始向着未来前进了——但是必须要有目标,并且要有人来扶持和引导。这就意味着需要构建社会网络来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身边有一些这样的网络,有值得信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单独的个人,还是有组织的集体,我们都可以把孩子交给他们,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如果没有这种社会网络使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够有意识地照顾彼此的孩子,那么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其实就是失败的。

向成年人转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如何做呢?应该用什么方法?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表?基本要素是什么?有些要求是很实际的:倾听的艺术、教学技能、向新领域拓展的思维和行动、告诫以及保护。还有一些是无形的,或者说是精神层面的。

为了举例,也是为了给本书一个恰当的结尾,我挑选了三个故事,它们都是关于社会活动促进男孩向男人转变的。但每一个故事又不相同——一个是关于橄榄球比赛的,一个是关于城镇贫民区学校的,最后一个是关于在海岛探险的。下面我们开始读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失败、胜利与风度。失败的球队在椭圆形的跑道上围成一个圈,手挽着手站着,就像祈祷者一样——与其说他们失去了很多,不如说他们从这次失败中得到了更多,或许这一刻他们在彼此鼓励继续努力,或许他们在共同分担痛苦。接着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就像来自体育场的回应,那些曾经在这个学校学习过的学生和参赛男孩们的父亲,也都朝着这个圈子走来,挽起双臂围绕在围成圈的孩子们周围。成百上千的人静静地站着,形成一个散发着男性尊严的人环。

第二个故事:工作的男人。新西兰的一家大公司想为当地的社区做点贡献——没有比这更无私的行为了,但这仅仅是为了商业意义而已。通常的做法是捐赠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或者建造一个公园。那些高尚的人们说服他们,让他们扶助附近贫困地区的学校,所贡献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每一个职员都有机会到学校去一对一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教他们数学、阅读等。在工作日里,他们可以每周去学校两个小时。学校也积极配合这个项目,公司负责出人力。

第三个故事:启蒙。故事发生在一个秋天,在一个远离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海岸线的美丽的小岛上,有12个背着帆布背包、穿着外套的男人,还有9个年龄从14岁到19岁不等的男孩。这群人是在两天前乘着拥挤的渡船到达这个小岛的。现在他们正等着再乘坐这艘渡船回家。父亲们在众人面前自豪地赞扬各自的儿子!这次经历非常独特,在忽明忽暗的火堆前,这些父亲和孩子的眼睛都变得湿润了。但是他们的泪水是甜蜜的,而不是痛苦的或羞愧的。

公告栏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博客,我是dodoro,希望我的博客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