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6

【转】插画版Kubernetes指南

0
归档:2020年6月分类:架构之路

插画版Kubernetes指南(小孩子也能看懂的kubernetes教程)
是根据一个视频翻译过来的,比较形象

编者按:Matt Butcher 是 Deis 的平台架构师,热爱哲学,咖啡和精雕细琢的代码。有一天女儿走进书房问他什么是 Kubernetes,于是就有了这本插画版的 Kubernetes 指南,讲述了勇敢的 Phippy(一个 PHP 应用),在 Kubernetes 的冒险故事,满满的父爱有木有!

某一天

160704211922444

有一天,女儿走进书房问我:『亲爱的爸爸,什么是 Kubernetes 呢?』

160704211922441

我回答她:『Kubernetes 是一个开源的 Docker 容器编排系统,它可以调度计算集群的节点,动态管理上面的作业,保证它们按用户期望的状态运行。通过使用「labels」和「pods」的概念,Kubernetes 将应用按逻辑单元进行分组,方便管理和服务发现。』

女儿更疑惑了……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给孩子的插画版 Kubernetes 指南

16070421192244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 Phippy 的 PHP 应用,她很单纯,只有一个页面。她住在一个托管服务里,周围还有很多可怕的应用,她都不认识,也不想去认识,但是他们却要共享这里的环境。所以,她一直都希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境:一个可以称作 home 的 webserver。

160704211922446

每个应用的运行都要依赖一个环境,对于一个 PHP 应用来说,这个环境包括了一个 webserver,一个可读的文件系统和 PHP 的 engine。

160704211922443

有一天,一只可爱的鲸鱼拜访了 Phippy,他建议 Phippy 住在容器里。Phippy 听从了鲸鱼的建议搬家了,虽然这个容器看起来很好,但是……怎么说呢,就像是漂浮在海上的一个小房间一样,还是没有家的感觉。

160704211922445

不过容器倒是为应用提供了隔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用就能运行起来。但是这些相互隔离的容器需要管理,也需要跟外面的世界沟通。共享的文件系统,网络,调度,负载均衡和资源分配都是挑战。

160704211922447

『抱歉……孩子……』鲸鱼耸耸肩,一摇尾消失在了海平面下…… Phippy 还没有来得及失望,就看到远方驶来一艘巨轮,掌舵的老船长非常威风。这艘船乍一看就是大了点,等到船走近了,Phippy 才发现船体两边挂满了皮筏。

老船长用充满智慧的语气对 Phippy 说:『你好,我是 Kube 船长』。

160704211922449

『Kubernetes』是希腊语中的船长,后来的『Cybernetic』和『Gubernatorial』这两个词就是从 Kubernetes 衍生来的。Kubernetes 项目由 Google 发起,旨在为生产环境中成千上万的容器,构建一个健壮的平台。

『您好,我是 Phippy。』

『很高兴认识你。』船长边说,边在 Phippy 身上放了一个 name tag。

1607042119224410

Kubernetes 使用 label 作为『nametag』来区分事物,还可以根据 label 来查询。label 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角色,稳定性或其它重要的特性来指定。

1607042119224412

Kube 船长建议 Phippy 可以把她的容器搬到船上的 pod 里,Phippy 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提议,把容器搬到了 Kube 的大船上。Phippy 感觉自己终于有家了。

1607042119224411

在 Kubernetes 中,pod 代表着一个运行着的工作单元。通常,每个 pod 中只有一个容器,但有些情况下,如果几个容器是紧耦合的,这几个容器就会运行在同一个 pod 中。Kubernetes 承担了 pod 与外界环境通信的工作。

1607042119224413

Phippy 对这一切都感到很新奇,同时她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关注点:『如果我想要复制自己该怎么做呢?按需的……任意次数的可以吗?』

『很简单。』船长说道,接着就给 Phippy 介绍起了 replication controller。

1607042119224414

  Replication controller 提供了一种管理任意数量 pod 的方式。一个 replication controller 包含了一个 pod 模板,这个模板可以被不限次数地复制。通过 replication controller,Kubernetes 可以管理 pod 的生命周期,包括扩/缩容,滚动部署和监控等功能。

1607042119224418

Phippy 就这样在船上和自己的副本愉快地生活了好多天。但是每天只能面对自己的副本,这样的生活也太孤单了。

Kube 船长慷慨地笑道:『我有好东西给你。』

说着,Kube 船长就在 Phippy 的 replication controller 和船上其它地方之间建了一个隧道:『就算你们四处移动,这个隧道也会一直待在这里,它可以帮你找到其它 pod,其它 pod 也可以找到你。』

1607042119224415

service 可以和 Kubernetes 环境中其它部分(包括其它 pod 和 replication controller)进行通信,告诉它们你的应用提供什么服务。Pod 可以四处移动,但是 service 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是不变的。而且其它应用可以通过 Kubernetes 的服务发现找到你的 service。

1607042119224416

有了 service,Phippy 终于敢去船上其它地方去玩了,她很快就有了新朋友 Goldie。有一天,Goldie 送了 Phippy 一件礼物,没想到 Phippy 只看了一眼就哭了。

『你怎么哭了?』Goldie 问道。

『我太喜欢这个礼物了,可惜没地儿放……』Phippy 都开始抽泣了。Goldie 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马上就告诉 Phippy:『为什么不放在一个 volume 里呢?』

1607042119224417

Volume 代表了一块容器可以访问和存储信息的空间,对于应用来说,volume 是一个本地的文件系统。实际上,除了本地存储,Ceph、Gluster、Elastic Block Storage 和很多其它后端存储都可以作为 volume。

1607042119224419

Phippy 渐渐地爱上了船上的生活,她很享受和新朋友的相处(Goldie 的每个 pod 副本也都很 nice)。但是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她又在想是不是可以有一点点私人空间呢?

Kube 船长很理解:『看起来你需要 namespace。』

1607042119224421

Namespace 是 Kubernetes 内的分组机制。Service,pod,replication controller 和 volume 可以很容易地和 namespace 配合工作,但是 namespace 为集群中的组件间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隔离。

1607042119224420

于是,在 Kube 船长的船上,Phippy 和她的朋友们开始了海上的历险,最重要的是,Phippy 找到了自己的家。

从此,Phippy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转载自:https://www.cnblogs.com/kouryoushine/articles/8007648.html

01
6

原作:Edison Zhou 恰童鞋骚年

一、Docker极简介绍

1.1 总体介绍
file
  Docker 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基于 Go 语言 并遵从Apache2.0协议开源。Docker 可以让开发者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轻量级、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 Linux 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类似 iPhone 的 app),更重要的是容器性能开销极低。

简而言之> 容器是一个打包了应用服务的环境,它是一个轻量级的虚拟机,每一个容器由一组特定的应用和必要的依赖库组成。

  Docker和传统虚拟化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容器是在操作系统层面上实现虚拟化,即直接复用本地主机的操作系统;而传统虚拟化则是在硬件层面实现,如VMware vShpere, Xen及Citrix等。

1.2 Docker结构
  Docker 使用客户端-服务器 (C/S) 架构模式,使用远程API来管理和创建Docker容器。
  Docker 容器通过 Docker 镜像来创建。
  容器与镜像的关系类似于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对象与类。  
  Docker的架构如下图所示,Client 通过接口与Server进程通信实现容器的构建,运行和发布。Client和Server可以运行在同一台集群,也可以通过跨主机实现远程通信。
image-1590996351005
  具体详细内容,请浏览:《几张图帮你理解Docker基本原理及快速入门》

二、Docker的安装

  (1)准备一台Linux主机,这里以CentOS 7.2为例。当然,你也可以使用Windows,不过你得确保是Windows 10 pro版本及以上,且安装了Hyper-V等一系列的相关软件。

  (2)安装docker

  # yum install docker

  (3)启动docker服务

  # systemctl start docker.sevice
  (4)配置开机启动并验证
  # systemctl enable docker.service
  验证:查看docker版本信息
  # docker version
  (5)配置docker加速器 => 原因你懂得,不设置慢死你,云服务器除外

  # vim /etc/docker/daemon.json

{

"registry-mirrors": ["https://d8b3zdiw.mirror.aliyuncs.com"]

}

  然后重启docker服务

  # systemctl daemon-reload

  #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6)Hello World

  # docker run hello-world

三、ASP.NET Core on Docker配置

  (1)拉取dotnet/aspnetcore的最新镜像,这里以aspnetcore 2.0为例

  # docker pull microsoft/aspnetcore:2.0

  PS:如果要拉取最新版本(比如.net core 2.1),可以将版本号改为aspnetcore:latest

  如果你想要拉取更多microsoft的镜像,那么搜索一下把:# docker search microsoft

  拉取了不想要的镜像,那么删除一个吧,如:# docker rmi imagesID

  拉取之后,验证一下是否拉取成功了:# docker images

  (2)现在我们进入VS中为我们的一个ASP.NET Core WebAPI编辑一个Dockerfile

父镜像

FROM microsoft/aspnetcore:2.0# 设置工作目录
WORKDIR /app

复制发布文件到/app下

COPY . /app

设置端口

EXPOSE 8810# 使用dotnet Manulife.DNC.MSAD.NB.AgentService.dll来运行ASP.NET Core项目,注意大小写
ENTRYPOINT ["dotnet", "Manulife.CD.MSAD.NB.AgentService.dll", "--server.urls", "http://*:8810"]

  (3)发布这个ASP.NET Core WebAPI,并将Release文件传送到Linux服务器中(你可以选择xFTP或者WinScp等工具)
image-1590996440439
  (4)进入上图的AgentService目录中,开始打包docker镜像

  # docker build -t agentservice-container:1.0 . => 不要忘记后面还有一个点.
  此刻再次验证:# docker images

  (5)万里长征最后一步:运行docker
  # docker run -name agentservice -d -p 8810:8810 agentservice-container:1.0

  这里的两个端口号分别是宿主机和容器的映射,前一个是你在外部访问的端口号,后一个是你要映射到docker容器中的端口号,切记和我们在Dockerfile中暴露出来的端口号保持一致。
  PS:这里如果docker run失败后再次运行会提示名称已存在,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删除容器
  # docker rm -f [dockername]
  如果想要docker容器在非正常退出后自动重启,可以加上--restart选项,例如下面:
  # docker run --name agentservice -d -p 8810:8810 agentservice-container:1.0 --restart=always

  (6)验证docker运行效果

  方式一:在宿主机验证

  方式二:在远程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
image-1590996490761

四、Supervisor守护进程

image-1590996185800
  此部分主要针对于在Linux上的dotnet core应用程序,保证程序在异常或者是电脑重启的时候仍然能够正常访问。大家可以浏览杨晓东的《ASP.NET Core Linux下为dotnet创建守护进程》以及focus-lei的《在docker上运行.net core程序》来学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资料
(1)菜鸟教程,《Docker教程》
(2)杨晓东,《ASP.NET Core Docker部署》,《ASP.NET Core Linux下为dotnet创建守护进程》
(3)李朝强,《Docker打包ASP.NET Core应用,在CentOS上运行》
(4)圣杰,《.NET Core容器化@Docker》
(5)focus-lei,《在Docker上运行.net core程序》

10
6

选择Angular而不是Vue

0
归档:2019年6月分类:架构之路

最近团队要选择前端开发框架,我进行了大量对比,最终选择了Angular,我承认Vue也很优秀,React也超级棒,但Angular非常适合我们。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框架,包含了组件化方案、模块化方案、测试方案、表单验证、路由、国际化方案和安全方案。

Angular 的工程师将我们需要的所有功能做了不错的整合。如果使用 Vue,我可能还要面临更多选择。Angular 的一份文档涵盖了开发中的方方面面。如果使用 Vue,可能每个功能要去看不同的文档。Angular 更强势更主观,它的文档对于如何完成某个功能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我们团队的成员有不同的编程背景,虽然有三个全职的前端,但是还有十几个 Java 和 Python 程序员,他们也可能会参与前端工作,Angular 的文档能让这些成员快速适应环境。

Angular = Vue + vue-router + axios + karma + 表单验证插件 + i18n …

我们需要typescript来告别原来脓肿不堪的js代码

使用TypeScript,告别对臃肿代码的重构,让自己的编程真正能够面向对象吧。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React代码风格,但是Angular的代码风格只有一种。你会发现Angular的每一处都是最佳实践,设计模式的运用是基于Google多年的Java编程经验的,响应式的应用也是基于微软对于操作系统中异步处理的经验总结。
无数的编程概念都有其历史厚重感,而Angular将他们汇聚到了一起。windows中的linq‘时间上的数组’,spring中的依赖注入,处理HDFS的MR,到linux线程本地存储,再到前端界的MVVM,MVC。

Angular优势:
Angular 的工程师将我们需要的所有功能做了不错的整合。如果使用 Vue,我可能还要面临更多选择。
Angular 的一份文档涵盖了开发中的方方面面。如果使用 Vue,可能每个功能要去看不同的文档。
Angular 更强势更主观,它的文档对于如何完成某个功能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我们团队的成员有不同的编程背景,虽然有三个全职的前端,但是还有十几个 Java 和 Python 程序员,他们也可能会参与前端工作,Angular 的文档能让这些成员快速适应环境。
核心原因:Angular 是一个完整的框架。

06
3

遇到问题开始

当人们要做一个软件系统时,一般总是因为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希望通过一个软件系统来解决。

比如,我是一家企业,然后我觉得我现在线下销售自己的产品还不够,我希望能够在线上也能销售自己的产品。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到要做一个普通电商系统,用于实现在线销售自己企业产品的目的。

再比如,我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有很多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面向很多客户端设备。但是最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服务经常出故障。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希望能做一个灰度发布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提供灰度发布的服务。然后,当某个业务系统做了一些修改并需要发布时,可以使用我们的灰度发布平台来非常方便的实现灰度发布的功能。比如在灰度发布平台上方便的定制允许哪些特定的客户端才会访问新服务,哪些客户端继续使用老服务。灰度发布平台可以提供各种灰度的策略。有了这样的灰度发布机制,那即便系统的新逻辑有什么问题,受影响的面也不会很大,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如果公司里的所有对外提供服务的系统都接入了灰度平台,那这些系统的发布环节就可以更加有保障了。

总之,我们做任何一个软件系统,都是有原因的,否则就没必要做这个系统,而这个原因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所以,通过问题,我们就知道了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这个系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最后,我们就很自然的得出了一个目标,即知道了自己要什么。比如我要做一个论坛、一个博客系统、一个电商平台、一个灰度发布系统、一个IDE、一个分布式消息队列、一个通信框架,等等。

DDD切入点1 - 理解概念

DDD的全称为Domain-driven Design,即领域驱动设计。下面我从领域、问题域、领域模型、设计、驱动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和联系的角度去阐述DDD是如何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软件开发初期阶段的。要理解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领域,什么是设计,还有驱动是什么意思,什么驱动什么。

一、什么是领域(Domain)?

前面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我们现在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这个系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会属于某个特定的领域,比如论坛是一个领域,只要你想做一个论坛,那这个论坛的核心业务是确定的,比如都有用户发帖、回帖等核心基本功能。比如电商平台、普通电商系统,这种都属于网上电商领域,只要是这个领域的系统,那都有商品浏览、购物车、下单、减库存、付款交易等核心环节。所以,同一个领域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核心业务,因为他们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是类似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领域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问题域,只要是同一个领域,那问题域就相同。所以,只要我们确定了系统所属的领域,那这个系统的核心业务,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问题的范围边界就基本确定了。通常我们说,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要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很多年才行。因为只有你研究了很多年,你才会遇到非常多的该领域的问题,同时你解决这个领域中的问题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很多时候,领域专家比技术专家更加吃香,比如金融领域的专家。

二、什么是设计(Design)?

DDD中的设计主要指领域模型的设计。为什么是领域模型的设计而不是架构设计或其他的什么设计呢?因为DDD是一种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开发思想,强调领域模型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领域模型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价值所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对应的领域模型,领域模型能够很好的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业务问题。

从领域和代码实现的角度来理解,领域模型绑定了领域和代码实现,确保了最终的代码实现就一定是解决了领域中的核心问题的。因为:1)领域驱动领域模型设计;2)领域模型驱动代码实现。我们只要保证领域模型的设计是正确的,就能确定领域模型可以解决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同理,我们只要保证代码实现是严格按照领域模型的意图来落地的,那就能保证最后出来的代码能够解决领域的核心问题的。这个思路,和传统的分析、设计、编码这几个阶段被割裂(并且每个阶段的产物也不同)的软件开发方法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什么是驱动(Driven)?

上面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1)领域驱动领域模型设计;2)领域模型驱动代码实现。这个就和我们传统的数据库驱动开发的思路形成对比了。DDD中,我们总是以领域为边界,分析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核心关注点),然后设计对应的领域模型,再通过领域模型驱动代码实现。而像数据库设计、持久化技术等这些都不是DDD的核心,而是外围的东西。

领域驱动设计(DDD)告诉我们的最大价值我觉得是:当我们要开发一个系统时,应该尽量先把领域模型想清楚,然后再开始动手编码,这样的系统后期才会很好维护。但是,很多项目(尤其是互联网项目,为了赶工)都是一开始模型没想清楚,一上来就开始建表写代码,代码写的非常冗余,完全是过程是的思考方式,最后导致系统非常难以维护。而且更糟糕的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前期的领域模型设计的不好,不够抽象,如果你的系统会长期需要维护和适应业务变化,那后面你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维护上的困难,比如数据结构设计不合理,代码到处冗余,改BUG到处引入新的BUG,新人对这种代码上手困难,等。而那时如果你再想重构模型,那要付出的代价会比一开始重新开发还要大,因为你还要考虑兼容历史的数据,数据迁移,如何平滑发布等各种头疼的问题。所以,就导致我们最后天天加班。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也明白,人的习惯很难改变的,大部分人都很难从面向过程式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思想转变为基于系统化的模型驱动的思维。我想,这或许是DDD很难在中国或国外流行起来的原因吧。但是,我想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学习DDD的原因,对吧!

概念总结:

领域就是问题域,有边界,领域中有很多问题;

任何一个系统要解决的那个大问题都对应一个领域;

通过建立领域模型来解决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模型驱动的思想;

领域建模的目标针对我们在领域中所关心的问题,即只针对核心关注点,而不是整个领域中的所有问题;

领域模型在设计时应考虑一定的抽象性、通用性,以及复用价值;

通过领域模型驱动代码的实现,确保代码让领域模型落地,代码最终能解决问题;

领域模型是系统的核心,是领域内的业务的直接沉淀,具有非常大的业务价值;

技术架构设计或数据存储等是在领域模型的外围,帮助领域模型进行落地。

DDD切入点2 - 理解领域、拆分领域、细化领域

一、理解领域知识是基础

上面我们通过第一步,虽然我们明确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该系统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就这样我们还无法开始进行实际的需求分析和模型设计,我们还必须将我们的问题进行拆分,需求进行细化。有些时候,需求方,即提出问题的人,很可能自己不清楚具体想要什么。他只知道一个概念,一个大的目标。比如他只知道要做一个股票交易系统,一个灰度发布系统,一个电商平台,一个开发工具,等。但是他不清楚这些系统应该具体做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我认为领域专家就非常重要了,DDD也非常强调领域专家的重要性。因为领域专家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对领域内的各种业务场景和各种业务规则也非常清楚,总之,对这个领域内的一切业务相关的知识都非常了解。所以,他们自然就有能力表达出系统该做成什么样子。所以,要知道一个系统到底该做成什么样子,到底哪些是核心业务关注点,只能靠沉淀领域内的各种知识,别无他法。因此,假设你现在打算做一个电商平台,但是你对这个领域没什么了解,那你一定得先去了解下该领域内主流的电商平台,比如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等。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你沉淀领域知识的过程。如果你不了解,就算你领域建模的能力再强,各种技术架构能力再强也是使不上力。领域专家不是某个固定的角色,而是某一类人,这类人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比如,一个开发人员也可以是一个领域专家。假设你在一个公司开发和维护一个系统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这个系统的产品经理(PD)可能已经换过好几任了,这种情况下,我相信这几任产品经理都没有比你更熟悉这个领域。

二、拆分领域

上面我们明白了,领域建模的基础是要先理解领域,让自己成为领域专家。如果做到了这点,我们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了。但是,有时一个领域往往太复杂,涉及到的领域概念、业务规则、交互流程太多,导致我们没办法直接针对这个大的领域进行领域建模。所以,我们需要将领域进行拆分,本质上就是把大问题拆分为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的思路。然后既然把一个大的领域划分为了多个小的领域(子域),那最关键的就是要理清每个子域的边界;然后要搞清楚哪些子域是核心子域,哪些是非核心子域,哪些是公共支撑子域;然后,还要思考子域之间的联系是什么。那么,我们该如何划分子域呢?我的个人看法是从业务相关性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按业务功能为出发点进行划分。还是拿经典的电商系统来分析,通常一个电商系统都会包含好几个大块,比如:

  • 会员中心:负责用户账号登录、用户信息的管理;

  • 商品中心:负责商品的展示、导航、维护;

  • 订单中心:负责订单的生成和生命周期管理;

  • 交易中心:负责交易相关的业务;

  • 库存中心:负责维护商品的库存;

  • 促销中心:负责各种促销活动的支持;

上面这些中心看起来很自然,因为大家对电子商务的这个领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都没什么疑问,好像很自然的样子。所以,领域划分是不是就是没什么挑战了呢?显然不是。之所以我们觉得子域划分很简单,是因为我们对整个大领域非常了解了。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冷门的领域,就没办法这么容易的去划分子域了。这就需要我们先去努力理解领域内的知识。所以,我个人从来不相信什么子域划分的技巧什么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任何诀窍可以使用。当我们不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如何去拆解它?当我们对整个领域有一定的熟悉了,了解了领域内的相关业务的本质和关系,我们就自然而然的能划分出合理的子域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需要划分子域的,有些系统只是解决一个小问题,这个问题不复杂,可能只有一两个核心概念。所以,这种系统完全不需要再划分子域。但不是绝对的,当一个领域,我们的关注点越来越多,每个关注点我们关注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去进一步的划分子域。比如,也许我们一开始将商品和商品的库存都放在商品中心里,但是后来由于库存的维护越来越复杂,导致揉在一起对我们的系统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时,我们就会考虑将两者进行拆分,这个就是所谓的业务垂直分割。

三、细化子域

通过上面的两步,我们了解了领域里的知识,也对领域进行了子域划分。但这样还不够,凭这些我们还无法进行后续的领域模型设计。我们还必须再进一步细化每个子域,进一步明确每个子域的核心关注点,即需求细化。我觉得我们需要细化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 梳理领域概念:梳理出领域内我们关注的概念、概念的关系,并统一交流词汇,形成统一语言;

  2. 梳理业务规则:梳理出领域内我们关注的各种业务规则,DDD中叫不变性(invariants),比如唯一性规则,余额不能小于零等;

  3. 梳理业务场景:梳理出领域内的核心业务场景,比如电商平台中的加入购物车、提交订单、发起付款等核心业务场景;

  4. 梳理业务流程:梳理出领域内的关键业务流程,比如订单处理流程,退款流程等;

从上面这4个方面,我们从领域概念、业务规则、交互场景、业务流程等维度梳理了我们到底要什么,整理了整个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这个工作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和有难度的工作。我们一方面会主观的定义我们想要什么;另一方面,我们还会思考我们要的东西的合理性。我认为这个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产品经理必须要负起职责,把他的产品充分设计好,从各个方面去考虑,如何设计一个产品,才能更好的解决用户的核心诉求,即领域内的核心问题。如果对领域不够了解,如果想不清楚用户到底要什么,如果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谈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产品呢?

关于领域概念的梳理,我觉得可以采用四色原型分析法,这个分析法通过系统的方法,将概念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为不同种类的概念标注不同的颜色。然后将这些概念有机的组合起来,从而让我们可以清晰的分析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搜索下四色原型

注意:上面我说的这四点,重点是梳理出我们要什么功能,而不是思考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如何实现是软件设计人员的职责。

DDD切入点3 - 领域模型设计

这部分内容,我想学习DDD的人都很熟悉了。DDD原著中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模工具:聚合、实体、值对象、工厂、仓储、领域服务、领域事件。我们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来设计每一个子域的领域模型。最终通过领域模型图将设计沉淀下来。要使用这些工具,首先就要理解每个工具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不要以为很简单哦,比如聚合的划分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的活。同一个系统,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聚合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很有可能高手之间的最后设计出来的差别反而更大,实际上我认为是世界观的相互碰撞,呵呵。所以,要领域建模,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学学哲学知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

关于这些建模工具的概念和如何运用我就不多展开了,我博客里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介绍。下面我再讲一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到底该如何领域建模?步骤应该是怎么样的?

一、领域建模的方法

通过上面我介绍的细化子域的内容,现在再来谈该如何领域建模,我觉得就方便很多了。我的主要方法是:

  1. 划分好边界上下文,通常每个子域(sub domain)对应一个边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同一个边界上下文中的概念是明确的,没有任何歧义;

  2. 在每个边界上下文中设计领域模型,具体的领域模型设计方法有很多种,如以场景为出发点的四色原型分析法,或者我早期写的这篇文章;这个步骤最核心的就是找出聚合根,并找出每个聚合根包含的信息;关于如何设计聚合,可以看一下我写的这篇文章

  3. 画出领域模型图,圈出每个模型中的聚合边界;

  4. 设计领域模型时,要考虑该领域模型是否满足业务规则,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技术实现等问题,比如并发问题;领域模型不是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不关注技术实现,领域模型关心;所以领域模型才能直接指导编码实现;

  5. 思考领域模型是如何在业务场景中发挥作用的,以及是如何参与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的;

  6. 场景走查,确认领域模型是否能满足领域中的业务场景和业务流程;

  7. 模型持续重构、完善、精炼;

二、领域模型的核心作用:

  1. 抽象了领域内的核心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2. 领域模型承担了领域内的状态的维护;

  3. 领域模型维护了领域内的数据之间的业务规则,数据一致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领域模型设计只是整个软件设计中的很小一部分。除了领域模型设计之外,要落地一个系统,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其他设计要做,比如:

  • 容量规划

  • 架构设计

  • 数据库设计

  • 缓存设计

  • 框架选型

  • 发布方案

  • 数据迁移、同步方案

  • 分库分表方案

  • 回滚方案

  • 高并发解决方案

  • 一致性选型

  • 性能压测方案

  • 监控报警方案

等等。上面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的大量学习和积累。作为一个合格的开发人员或架构师,我觉得除了要会DDD领域驱动设计,还要会上面这么多的技术能力,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会DDD了就以为自己很牛逼,实际上你会的只是软件设计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总结

本文的重点是基于我个人对DDD的一些理解,希望能整理出一些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感悟和经验,并分享给大家。我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太多DDD书上的东西,我总是感觉书上的东西看似都太”正规“,很多时候我们读了之后很难消化,就算理解了书里的内容,当我们想要运用到实践中时,总是感觉无从下手。本文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一部分我对DDD的学习感悟和实践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13
8

互联网架构启示:一根网线引发的“血案”

引言:当一个网站做大的时候,无论是研发还是运维,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网站的任何一个小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公司有一个基于微信公共服务器号开发的产品,主要为微信用户提供在线交流、互动、阅读和科研分析等功能。前阵子升级了支付接口,运营人员开始用红包推广,并且把原来微信服务号的积累的用户引流到服务号本身的网站服务,网站堵塞时秒并发连接数峰值达到1k,数据库瞬间批处理数也达到了2k+,这个量其实不算什么,但因为运维架构的一个疏忽,导致网站2次宕机。这里先说明两点:运维属于公司另外一个部门,当然大家还是相互协作还算比较好;我们的服务器都是32G内存,4核2GHz的CPU的品牌服务器。

第一次宕机:抢红包导致宕机3小时。

我们发布完毕2.0版本之后,运营很开心,打算搞一次庆祝活动:只要来关注公共号,进入首页就可以另一个1块钱红包,任何人都可以。发红包当天,我没有接到通知,到家收到微信的提醒,过了差不多1小时,运营电话过来说网站慢了,而此时我连服务器都很难连接不上,运维的说50兆的带宽只用了8兆(这里有一个细节他没有告诉我:网络是一条几乎是直线在运行),再过来半小时,网站几乎打不开了。过了一阵子我登录终于能登录服务器了,但还是很卡,看了服务器的指标,我关注了io、cpu和内存,发现全部正常,idle很高,几乎都是80%,不过没有注意网络。接着两个多小时,直到红包抢完,网站才开始能正常访问。第二天,运维与我们完成了负载均衡的搭建,4台web,1台专用db,cache不变,与架构变化之前一样,只做了web服务器级别的cache,我个人判断这样的量还不需要加memcached和读写分离。后面两次发红包量没有那么大,服务器都正常,但我观察了服务器,发现一个现象:当并发数比较多的时候,db服务器指标还是正常,但总有点卡顿,这次我观察到有时候内外的网络会瞬间冲到98MB,咨询运维的同事说这个正常我们内网有千兆网卡呢,而且现在外网的流量不到占用不到10%。

第二次宕机:活动导入流量导致宕机1小时。

这一次宕机,我觉得不可能发生的。当天傍晚,运营的人一下子给微信十万级别的用户发消息,把他们引流进入网站,过了1小时网站又宕机了,一直过了高峰才恢复,那天只有运维的人在跟服务器情况。第二天,运维的跟我说是我们数据库有问题,他们的理由是:外网流量还是一条7MB直线,所有服务器的指标都正常,但是一拔数据库的网线整个网际通了,所以是db处理不过来那么多请求、或者代码有问题。我当时有点懵了,因为看了流量,那天2个小时的pv达到了10w,鉴于这个产品我们使用了比较新的开发框架,我开始怀疑代码问题、数据库连接问题等等。然后先把所有能优化的都优化,包括动态的内容等也加cache,上了1台memcached服务器。我们还把用户行为用消息队列进行异步处理。改完之后开始google,研究程序架构支撑情况、数据库并发数等等,结论是感觉昨晚的量在昨晚这种条件下网站不应该宕机的,我甚至都怀疑是不是服务器采购的时候被动手脚了-_-

过了一周运营再次搞活动,活动之前我还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图书封面居然有5mb的图片,原来产品经理为了让用户看清楚图书封面要求用原图,我赶紧让工程师改成压缩图片。晚上刚到家不久,运营电话又过来了,说虽然没有宕机,内容也能看,但还是有点慢。我接到电话觉得很不可思议,心里想怎么流量那么高。登录服务器之后,发现流量也就是和上次一样,症状和上次也是一样,和运维的沟通,说他连不上服务器(网络是正常的),我特地看了db的连接也只有2位数,虽然偶尔会突然到2k多,但我知道这是因为网络堵住连接不到memcached。当天晚上就咨询以前的认识的运维大拿们,他们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我们判断肯定是硬件架构哪里出了问题,我把服务器的指标等都截图保留。公司运维的哥们这时候说怀疑是内外网公用网卡的原因,不过这种做法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内网有千兆网卡。第二天,又咨询了很多人,大家的结论是:网络有问题。问了好几次公司运维,都说:交换机是千兆的、防火墙是千兆的、网卡是千兆的,后来我以前的同事乌咔咔大拿注意到我截图里面显示网卡只有100MB,我赶紧检查所有的服务器,发现:内外网公用一个只有100MB的网卡!!!问了运维,他说网卡肯定是千兆,我说是不是被自适应了,他楞了一下,说不是自适应,是网线可能是百兆的,去机房确认了一下,发现服务器用的全是5类网线,而且是自己做的……运维也知道是啥原因了,走了特批买了超6类的网线换上。

目前网站一切正常,未来如果突破一定的用户量,肯定要做db的读写分离、cdn等。回过头来看,第一次宕机的可能性很多种,网线问题、web服务器超并发问题、db和web在同一台问题等;第二次宕机的原因应该是:这根网线引发,内网网络瞬间被挤爆,所有内部通信在等待、数据库连接超时,我的理由是这一天的秒连接数也只有几百,数据库连接也就1k多;第三次虽然没有宕机,但网站有些慢,依然是因为这根网线的原因。

这就是一根网线引发的“血案”的案例,希望对看到的工程师们有所帮助。我本人一直做开发,也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软件系统架构能力很强,但之前确实忽略了硬件方面的知识,这一次是彻彻底底、从头到尾上了一个课。

22
10

Memcached简介及相关访问客户端

0
归档:2012年10月分类:架构之路

  Memcached是一个高性能的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用于动态Web应用以减轻数据库负载。它通过在内存中缓存数据和对象来减少读取数据库的次数,从而提供动态、数据库驱动网站的速度。Memcached基于一个存储键/值对的hashmap。其守护进程(daemon )是用C写的,但是客户端可以用任何语言来编写,并通过memcached协议与守护进程通信。

  Memcached:是守护程序,也就是服务端,它与分布式无关,它的下载地址是http://memcached.org/

  Memcached的客户端:客户端是指通过各种语言(php、java、.net)访问Memcached服务端,客户端实现了分布式算法,这里需要注意,php有两个访问memcahced的客户端

   php其中一个客户端是:memcache(下载地址:http://php.net/manual/en/book.memcache.php),直接使用这个客户端的memcache.so或者memcache.dll文件就可以连接到Memcached服务端,不需要额外的其他组件,不过这个客户端的功能比较差,不支持CAS操作等;

   php另外一个客户端是:memcached(下载地址:http://php.net/manual/en/book.memcached.php),使用这个客户端,需要在客户端上安装libmemcached(下载地址:http://libmemcached.org/libMemcached.html)客户端,然后再引用memcached.so或者memcached.dll,这个客户端支持大量的操作,而且也非常稳定,建议使用这个客户端。

12
8

ios客户端开发使用框架

0
归档:2012年8月分类:架构之路

这个月开始重启ios客户端的研发,之前做过一个图书软件,这次要做一个学术在线的客户端。
这次用到了如下一些框架:
FMDB:一款轻量级的访问sqllite类库,非常强大 ,FMDB将SQLite API进行了很友好的封装,使用上非常方便,对于那些使用纯Sqlite API来进行数据库操作的app,可以考虑将其迁移到基于FMDB上,这对于以后数据库相关功能的开发维护,可以提高不少效率。
ASIHTTPRequest:一款访问网络的类库,支持断点续传。 ASIHTTPRequest就是一个对CFNetwork API进行了封装,并且使用起来非常简单的一套API,用Objective-C编写,可以很好的应用在Mac OS X系统和iOS平台的应用程序中。ASIHTTPRequest适用于基本的HTTP请求,和基于REST的服务之间的交互。
cocoa-aes:一款进行进行aes加密解密的类库,我自己做了封装,支持aes的128对称加密算法。

21
5

面向对象必知:继承本质论

0
归档:2012年5月分类:架构之路

每个人开始学习面向对象的时候,基本上都感觉自己很能理解什么是“继承”,可是我相信没有多少个人是真正地理解了“继承的本质”。
继承,就是面向对象中的类与类直接的关系,继承的类叫做子类或者派生类,而被继承的泪叫做父类、基类或者超类。通过继承,子类可以拥有父类的属性、方法,同时子类也可以添加新的属性或者方法,还可以修改父类的方法和属性等。
在《你必须知道的.NET》中,作者列举了下面几个关于继承的要点:
1、继承是可以传递的,子类是对父类的扩展,必须继承父类方法,同时可以添加新方法;
2、子类可以调用父类的方法、属性和字段,但是父类不能够调用子类的方法、属性和字段;
3、虚方法如何实现覆写操作,使得父类指针可以指向子类对象成员;
4、子类不仅继承了父类公共成员,也继承了私有成员,只是在子类中不被访问;
5、new在虚方法继承中起阻断作用。
上面这五条几乎可以说是继承的本质,深刻理解了这些,基本可以说对继承掌握了,不过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需要注意,请看:
#region 深入理解继承机制、多态、封装
public abstract class Animal
{
public abstract void ShowType();
public void Eat()
{
Console.WriteLine("All Animals need eating!");
}
}
public class Bird : Animal
{
private string type = "Bird";
public override void ShowType()
{
Console.WriteLine("Type is {0}", type);
}
private string color;
public string Color
{
get { return this.color; }
set { this.color = value; }
}
}
public class Chicken : Bird
{
private string type = "Chicken";
public override void ShowType()
{
Console.WriteLine("Type is {0}", type);
}
public void ShowColor()
{
Console.WriteLine("Color is {0}", Color);
}
}
#endregion
上面是定义了一个抽象父类和两个子类,下面是调用方法:
#region 深入理解OO思想
//Bird bird 创建的是一个Bird类型的引用,而new Bird()完成的是创建Bird对象,分配内存空间和初始化操作
Bird bird = new Bird();
Chicken chicken = new Chicken();
Bird bird2 = new Chicken();//请注意上面这里的区别
bird.ShowType();
chicken.ShowType();
bird2.ShowType();
#endregion
如果你能够了解为什么上面得到的结果,你就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继承了

公告栏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博客,我是dodoro,希望我的博客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