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

有些人注定渐行渐远

0
归档:2020年2月分类:点滴生活

昨天发了帝国理工的结果图,一大早起来收到一个很red的大学同学回复 “你这是唯恐天下不乱”。不愉快的交谈后,我最后回了一句:你不想看就屏蔽。后来想了想,我给他省了个操作的麻烦。

说实话,我内心当然希望疫情赶紧结束,首先,这已经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和计划;其次,偶尔翻看一些现场视频和文字的时候,我对那些无辜的患者怀有悲悯之心,也对真正一线的医护人员怀有敬意(虽然这是他们的义务或选择)。

我对帝国理工的科研人员更抱有感谢之心,上月18日他们建了一个模型,预测17日实际人数700到9000,中值估计1700,官方只有不到50,又看到“virus”只出海不出省,我就知道大事不妙,马上下单买好口罩。出门那天早上地铁几乎就我们戴口罩,火车上也只有我们一家全程戴口罩,还好坐的是一等座,人也少,所在车厢经停武汉也没有人上下车,目前还没有异样,我也不希望后面有。试想最坏的情况,如果不做防护,火车上中招并且潜伏周期长,那么春节接触的家人亲戚怎么办?!就在18日那天晚上我很隐晦的发了朋友圈,两位比较要好的大学同学马上问我要链接确认什么情况,他们也建过数学模型,知道和最终结果不会差太多,而且一个学术机构不会整天没事黑人。

生活在不透明不开放不包容的环境,要想自保只能靠自己全面地(墙内外)获取信息,并且经过多方比较和思考后做出独立判断。我同情那位同学,因为他付出越多(不管是情感还是行动),他一定会受伤害越多。看吧,这种事情,处理方式和当年还是一样,环境不变,不管再过多少都会这样,更不要说危机到来时的众生丑态和各自魔幻现实,而我不相信他能永远“幸存者偏差”。我也能理解他,毕竟大家在个人、政府、国家的认知完全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不可能是好友,那就只做通讯录的一个冷冰冰的名字吧,当然,他主动把我拉黑了也无妨。

我相信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想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而我觉得这样的社会至少要:尊重个人优先,有充分的自由和机会、价值的多元与价值之间的相对均衡、一定程度的政治参与。

03
1

关于移民的中文学习探讨

0
归档:2020年1月分类:点滴生活

很多华人移民后都坚持学中文,我也发表点个人看法。

最基本也是大家公认的肯定是语言:听说读写,这个我觉得父母能够帮忙的也就到小学毕业。

关于中华文化,看到不少误解。

首先,中华文化有精华的部分,但也有大量糟粕(很多是因为古代知识阶层为了统治阶级对文明进行了大量修改)。

其次,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之后,应该要精心挑选体现中华文明的图书,但我认为三字经、四大名著不是第一位和必要的,还不如让小朋友中学的时候多读些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国那一批大师们的(因为他们真的是融会中西,而且做了大量思考),高中和大学的时候读读港台地区更客观的中华史,或者剑桥的中国史。

最后,说说中华文明。绝大部分国人都没有真正深知中华文化(当然我指的是精华部分的)。

就举个儒学为例子。儒学源于商周,形成和发展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这一段时间,中华文化和西方文明是齐头并进的,甚至超越西方文明,而且这段时间的儒学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基于人最基本的需求和个性去发展,这部分一般叫先秦儒学。

然而,秦朝后中华统一,形成帝制,延续两千多年。这段时间汉朝虽然独尊儒术,但那是董仲舒结合了佛和道改良的儒学,本质上为统治阶级服务。后来宋理学,朱熹他们立志复兴儒学,却也逃不了服务帝制的框架。到了明朝,王阳明推崇的心学,是比较纯粹地发展古儒,但却是独立于王朝本身,影响并不深远(倒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晚清的后面的新文化运动一刀切地否定儒学,却又没有彻底完成西方思想的吸收,接着是后来这几十年间的风风雨雨,儒学已经摧残地风雨飘摇。即使最近要复兴儒学,却也逃脱不了类似董仲舒和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

如果小朋友能够吸收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哲们的思想,又能够获得中华文明精髓,对他们绝对是有巨大帮助,想想那些有文化艺术成就的华人,基本都能够融贯中西。

公告栏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博客,我是dodoro,希望我的博客能给你带来帮助。